King Kong (1933, Merian C. Cooper & Ernest B. Schoedsack) - 8/10
再見阿郎 (1970, 白景瑞) - 6/10
Sleeper (1973, Woody Allen) - 6/10
北京雜種 (1993, 張元) - 4/10
The Boxer (1997, Jim Sheridan) - 7/10
A Beautiful Mind (2001, Ron Howard) - 6/10
藍宇 (2001, 關錦鵬) - 6/10
Tuesday, January 31,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1月
Posted by Hui Man Cheong at 9:44 pm
Sunday, January 29, 2006
淘寶記:耶誕新春搜購潮(上)
用「搜購潮」來形容敝人近兩個月來分批採買唱片、影碟、書籍的行為,自問恰當不過。眾所周知,甫踏進十一月,西方的購物旺季便由感恩節、耶誕,一直延至新年開始。香港既常以國際金融都會自許,豈有落後之理?各式商場店舖一早就佈置妥當,配合連串冬季、新春特賣,務求要人大破慳囊,大花特花。
在此內外交攻時期,敝人亦按捺不住,先後十多次以信用卡買下大量心頭好。趁假期時間,不妨將戰利品羅列出來,予看官參詳之餘,亦提醒自己已有過度消費跡象,未來必須忍忍啦。(要忍手可真不容易,對我而言,似乎眼不見為淨,不接近書局、唱片店最佳。此法剛試過,奏效。)
不如先講在十二月初於某專門店購入的11只電影 VCD。因為家中尚囤積大量未看的影碟,半年來我已盡量不買新貨;只是當日心血來潮,看到欲買多時的 VCD,唯有自覺將碟拿去收銀處。而這些一只不過廿元的影碟,部份乃舊時長屬高價的作品,例如杜魯福的《柔膚》。坊間似乎會將大部分舊 VCD 定價於20元左右,耐心者便可買平價貨。
其他作品包括名家 Billy Wilder 的《Love in the Afternoon》、William Wyler 的《The Children's Hour》、John Huston 的《The Misfits》、Sidney Lumet 的《Network》、高安兄弟的《Barton Fink》、兩隻活地阿倫(《Sleeper》和《Zelig》),以及《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與《Runaway Train》。美國片當道,是次搜購只得《Eureka》這位日本代表。
Monday, January 16, 2006
買《信報》
近日關於《信報》洽商賣盤的消息,已經先後得到證實,買家好像還包括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一旦成事,會對本地媒體生態影響深遠,受人關注亦理所當然。
記得我初進大學時,不時已到圖書館翻閱《信報》,後來囑咐老爸每早帶回家來,不知不覺數年了。《信報》全名為《信報財經新聞》,顧名思義,財經內容約佔上一半,字多圖少,排版傳統,不在話下;更沒有娛樂新聞(幾月前才多了半張足球版),在本地芸芸報章之中,實屬沉悶之選。難怪在早上的地鐡車廂裏面,手執《信報》者極少,即使有一二讀者,亦多屬不惑中年。
肯定的是,讀《信報》者根本不為娛樂趣聞(要的話另看《蘋果日報》、《壹本便利》即可),而是其嚴肅認真、兼具深度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悶。而《信報》可謂滿足了心態「老餅」的我,觀其專欄、評論、乃至來稿的水平,當屬全港數一數二,比如由創辦人林山木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老曹(曹仁超)以廣府語行文的「投資者日記」、以至該報社評等,不時更有名家學者投稿,如陳明銶、劉紹銘,陣容極為鼎盛。
現時我每日平均花在《信報》的時間最多,約一小時左右,由評論、財經到副刊版都會細讀。不過,近月其水準的確予人每況愈下之感,比如曾多次在頭版出現的錯別字。同時間因為一名資深政治記者的離開,以前每星期一篇的范中流政論亦不復見,政治新聞的編採遜色了,筆名余錦賢的專欄更完全走樣。
但平心而論,《信報》仍屬本地最佳報章之一,亦是唯一不由財團操控的報紙傳媒,雖然有所褪色,但其獨立中肯的言論,依然值得肯定。作為多年讀者,得知林山木夫婦可能賣掉《信報》,自然感到可惜。不過,其保守的辦報模式,以及曲高和寡的報格,的確難以凝聚更多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信報》繼續經營,相信會越見困難。如果因為抱殘守缺,要左支右絀,毀掉辛苦建立的招牌,不如趁早找戶好人家更好。
即或你是柏拉圖口中的「哲王」(philosopher king),人終究會累、會病、會老去。如何傳留一個制度、一個傳統,才是存續人類文明的大學問。哎,現下唯有繼續觀看事態發展,還有,繼續買《信報》。
Sunday, January 15, 2006
談「煲劇」
熟識本窩的看官可能會奇怪,為何到現時為止,仍未見那張每月例必更新數次的觀影名單?(對,這的確是提升本窩更新率的不二發門。)這當然和敝人少看電影有關,不看電影,就沒法編制觀影名單了。希望再多過半月會有改善。
何解是月會如斯緩慢?其實也不單今個月,近月的情況也相若。原因除了俗務,不瞞各位,是迄今我尚不時在「煲劇」。「煲劇」即是看電視劇,一如「煲電話粥」,後者是長期提着話筒,蒸發口水;前者自然是將眼光對準螢幕,一集不漏的集中消化(或消費)全套電視劇集。故選看電視劇,電影唯有不放。
《醫道》或《本草藥王》皆無所謂,純粹扭開電視,為的是增添一屋人氣,或者僅是習慣以之佐餐,對劇情不甚了了者,當然不能算在「煲劇」。「煲劇」有猛火、慢火之分:文火每日燉一句鐘,淺嘗即止;大火即多集、十多集直落,至疲方休。「煲劇」不一定要順序,可中段加入,但須連貫。近年來影碟普及,少了廣告打擾,觀眾「煲劇」時當可更集中投入。
敝人素來不大喜歡追看電視劇,皆因時間花費太鉅,編導水平亦劣,為填塞時間,劇情往往拖沓。(近年情況尤甚,雖則仍有部分外國劇集及本地舊戲不在此列。)最近期敝人較完整地觀賞過的,就只有韓劇《大長今》,以及上年 TVB 所謂的重頭劇《酒店風雲》。
《大長今》雖然婆媽、節奏慢,但內裏宮廷之爭及有關烹調煮食的描繪,可觀性極強;《酒店風雲》則只會堆砌衝突,不過既然「羲哥」令我笑得開懷,可視之為娛樂喜劇。下次續談在「煲」的兩套日劇。
Monday, January 09, 2006
支票隨想
上月收到銀行寄來的支票簿。多了帳戶名稱,以後不必排隊要銀行替我的票子加簽,省事多了。(最笨的是,我還以為要為一本有戶名的支票簿另開一個帳戶呢。)
銀行是不是順着號碼印發新支票的?新支票號碼(cheque number)由568xxx開始,比我舊的足足大了二十萬(336xxx)。
簽發支票時有些地方要留意,例如不要塗改(否則又要加簽)、盡量勿留空間於填寫金額的前方、清楚表明金額末尾(如加上正字、斜劃之類),避免給人修改。
人的筆跡固然各異,發支票的式樣也不一樣。我喜歡在大寫橫線上填上中國繁體數字,再簽英文名。開始偶然會執筆忘字,或要改開一張,多練寫就習慣了。
不知道給人開一張可兌現的「壹億貳仟叁佰肆拾伍萬陸仟柒佰捌拾玖圓整」的支票,感覺會如何?
Posted by Hui Man Cheong at 12:37 am
Saturday, January 07, 2006
How do others see you?
1a 2a 3d 4c 5b 6b 7c 8e 9a 10e
41 to 50 points: Others see you as fresh, lively, charming, amusing, and always interesting; someone who's constantly in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but sufficiently well-balanced not to let it go to their head. They also see you as kind, considerate, and understanding; someone who'll always cheer them up and help them out.
Another personality test from Internet. Some people said this test is from Dr. Phil (Phillip McGraw, televsion celebrity); and quite a number of them think it is accurate though I don't feel the same at all. But the point is about how "others see you", what you think is not important. 10 questions al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