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2,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9月

《Horse Feathers》是「the maddest comics of the screen」

Horse Feathers (求學不是求「Fun」數, 1932) ‧Norman Z. McLeod
[7] ─ 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第四齣作品,有歌舞、演奏,亦有橫衝直撞的大場面,玩得相當瘋狂,較同類校園經典《動物屋》(National Lampoon's Animal House)早四十多年!可惜現存版本少了幾分鐘。片中 Groucho 成為赫胥黎學院的校長,更招攬了 Chico 同 Harpo,誓要帶領學院擊敗達爾文大學的美式足球隊!

Abschied von gestern (昨日之女, 1966) ‧Alexander Kluge
[7] ─ 「新德國電影」(New German Cinema)的開路劇情長片,奪得1966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與《Chappaqua》並列)。故事講述一位來自東德的年輕猶太女郎的坎坷遭遇,表達戰後德國社會的顛簸不安。導演克魯格的實驗手法類近高達(Jean-Luc Godard),敘事頗為隱晦,但時見神采──如對話時忽然中斷,插上一段配上探戈音樂的主觀蒙太奇。導演妹妹 Alexandra 親演主角 Anita G.,表現亦是可人。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安娜‧巴哈紀事, 1968) ‧Daniè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7] ─ 夫妻檔導演史特勞普和雨葉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影片從J.S.巴哈第二任妻子的角度,片段地敘述作曲家的中晚年。電影純在音樂、場景、戲具上着力,感性演繹減至最低;鏡頭每每靜止、或只 zoom in 或 out ,完整地保留樂師的演奏。兩名「古樂運動」的健將披掛上陣:飾演巴哈的古鍵琴家 Gustav Leonhardt 以及親奏大提琴的指揮 Nikolaus Harnoncourt(為利奧波德親王),更說明了此作的象徵意義。

Heat (盜火線, 1995) ‧Michael Mann
[7] ─ 充滿男性氣味、帶有憂鬱情調、卻又相當好看的警匪片!雖然電影長近三小時,但在導演米高曼的處理及一眾演員的水準演出下,配合或動或靜的對戰場面,電影幾無泠場。故事圍繞一幫職業罪犯與洛杉機警方一場鬥智鬥力的生死大戰。兩位影壇奇葩──阿爾柏仙奴以及羅拔迪尼路自《教父二》之後再度碰頭,更成坊間焦點所在。

Monster's Ball (孽愛傷痕, 2001) ‧Marc Forster
[6] ─ 主角與兒子皆在獄牢監督死囚行刑,帶有強烈種族觀,後來受喪子打擊後,與一個同病傷憐的黑人死囚遺孀發生感情。因觸及種族、死刑等話題,有影評稱之為寫實主義(realism)佳作。遺憾導演能力不彰,劇本又狡猾,不時以畫面震憾觀眾(如直拍行電刑、露點性愛),再破壞觀眾期待;幸虧後段重返正途,加上要角表現出眾(如 Halle Berry 「瞓身」演出,難怪力奪小金人),救回影片。

藍色大門 (Blue Gate Crossing, 2002) ‧易智言
[7] ─ 自從看過2004年台灣賣座冠軍《17歲的天空》之後,我對廿一世紀的寶島青春片避之則吉,但這一部由朋友推薦、同是講述十七歲少女少男的電影卻令人耳目一新,看得舒服。導演精心的取景和配樂令台北多有一份清新感覺,演員亦做得恰到好處,桂綸美尤甚。不過結尾內心獨白一段,視點(point of view)轉來就甚為多餘,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