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斯登的槓桿比率曾經高達33倍,幾乎是華爾街所有大行之冠,最後它果然率先倒下,被摩通所收購,美國證交會主席考克斯(Christopher Cox)及後指,貝爾斯登出事不是因為資本缺乏,而是因為市場信心不足所致。自3月10日市場傳出該行資金短缺後,其他銀行已不肯再向有提供抵押品的貝爾斯登拆借,加速其敗亡。
08年3月貝爾斯登的危機,已普遍認為是今次金融危機第二階段的發展序幕,Peter Boone 與 Simon Johnson 在網誌〈Baseline Scenario〉(http://baselinescenario.com/)中指,07年夏天起美國按揭貸款人斷供,導致按揭金融市場及房地產市場崩塌,是危機第一階段的演化,而第二階段就是貝爾斯登及「兩房」被接管事件。
「兩房」是指美國的房利美(Fannie Mae,FNMA)及房貸美(Freddie Mac,FHLMC),它們是由國會發起成立的政府贊助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屬最大型的按揭證券商,主要從銀行及按揭公司購入優質按揭,再將之包裝為 MBS 出售。
兩房分別成立於1938年及1970年,08年時所借出及擔保的樓揭達6萬億美元,已佔全美市場一半,雖然美國政府並無股權在內,但兩房長期在美國樓按市場擔當推動證券化、以及協助市民買樓的角色,已令市場相信兩者獲美國當局的背書支持,信用評級機構視其發行的債券為准主權債券,予「AAA」最高信用評級。
由於兩房一直獲得市場信賴,故能維持其低融資成本,業務得以快速發展,但兩者財務槓桿比率之高,卻屬匪夷所思——兩房去年底債務共計5.2億美元,但核心資產卻僅830億美元,槓桿比率高達65倍!
本來兩房所經營的業務均屬優質按揭,幾乎不涉次優及次按市場,不過美國樓價持續下跌,仍難免對其經營構成壓力,更甚的是,兩房在90年代開始購入其他金融機構所發行的 MBS 等證券化產品,賺取息差,當中不乏次按資產,加上兩房採取高槓桿營運,次按危機引發的資產減值已進一步蠶食它們有限的資本。
市場對兩房前景的憂慮,導致它們的融資成本大增,有分析甚至指兩房已資不抵債,技術上已經破產,由於國際早視兩房為政府支持企業,很多退休基金以至中央銀行均有買入它們的債券,事件令市場信貸憂慮進一步升溫,最後美國政府在9月7日宣布接管兩房。
兩房危機似乎穩住了,不過購入它們股票的投資者卻幾乎血本無歸,兩房股價在9月中旬股價低見0.5美元,相對年多前高位70美元累跌99%,不過它們的債券投資者仍可全身以退,與貝爾斯登事件一樣,市場對大型金融機構的信心未完全崩塌,至少,作為它們的信貸人仍是安全的,但雷曼兄弟倒閉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