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3,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4月

《花都舞影》劇本薄弱,但不損歌舞的可觀性

Francesco, giullare di Dio (1950) ‧Roberto Rossellini
[7] ─ 電影由一連串關於聖方濟(St. Francis)及其弟子的軼事、趣聞片段組成,雖然和天主教信仰有關,但全片宗教氣息不強,拍得清新怡人,兼富趣味人情味,可以普通人物傳記片看待。導演羅塞里尼依舊選用大量非職業演員,甚至有真正的修士,用人得宜,焉能不讚?

An American in Paris (花都舞影, 1951) ‧Vincente Minnelli
[8] ─ 一個美國畫家泡妞的故事,但敘述角度早現問題,劇本之後更越見薄弱。但這齣經典的歌舞劇電影,有三個可作彌補的賣點:美國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著名樂曲、主角真基利(Gene Kelly)施展的雄健舞姿,以及導演明尼利義無反顧地締造的花俏場景和調度。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

Viaggio in Italia (義大利之旅, 1954) ‧Roberto Rossellini
[6] ─ 又名《The Strangers》,描寫一對英國夫婦,在意大利拿不勒斯古城相持的日子。1955年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的十大電影第一位,被不少影評人目為傑作(masterpiece),亦收到安東尼奧尼(《迷情》)、高達(《Le Mépris》)、褒曼(《Beroringen》)的各式回應,甚有影響力。但現在看來,此作在運鏡、剪接、聲音運用、演員演出方面頗見粗陋處,名大於實,個人不大滿意。

胭脂虎 (1955) ‧秦劍
[6] ─ 光藝公司的開山粵語片,由秦劍編導,紅線女飾演一個欲替亡母報仇,投身秦樓的奇女子。片中不乏當年粵語片的老套(比如老母被鄉紳迫死、推大石出血漿等),但拍來穩紮穩打,故事發展後來觸及情欲、倫常等主題,更添趣味。紅線女演性格大變後的「胭脂虎」,相當搶鏡,兩次載歌載舞亦見精采。

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彼德斯拉笑面看人生, 2004) ‧Stephen Hopkins
[6] ─ 由 Roger Lewis 撰寫的英國喜劇演員 Peter Sellers 的同名傳記改編。電影和書一樣,由Sellers 步進影壇開始,大肆描述他在鏡頭後的狂暴放縱。本片不乏出格處理,蘇菲亞羅蘭、寇比力克、Blake Edwards 亦一個個魚貫登場。Geoffrey Rush 的表演交足功課,即使稍欠浮滑,亦屬非戰之罪。

Maria Full of Grace (萬福瑪麗亞, 2004) ‧Joshua Marston
[7] ─ 導演首部作品,描寫一位哥倫比亞少女失去工作,偷運毒品到美國的經過。西班牙語片,注重細節描寫,真實節制,卻牽動人心。看時想起《Boys Don't Cry》(1999),風格類同,演員一樣傑出;後來知道掌鏡者同為 Jim Denault,但本片的火候明顯更佳。

Lackawanna Blues (藍調人生, 2005) ‧George C. Wolfe
[5] ─ 改編自 Ruben Santiago-Hudson 的自傳獨角劇,講述主人翁在他敬愛的 Nanny 庇佑下,於紐約州拉克萬納市的黑人社區成長。全片以 MTV 風格拍攝,穿插各色人物,配以大量黑人藍調、R&B 樂曲,僅達到悅目之效。唯主角 S. Epatha Merkerson 的優異表現還是值得一提。

My Dad Is 100 Years Old (我父親羅塞里尼, 2005) ‧Guy Maddin
[6] ─ Isabella Rossellini 親撰劇本,以追憶其父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短片,在代表其父的大肚腩之外,Isabella Rossellini 分飾了希治閣、費里尼、差利、以及其母親英格烈‧褒曼等,並由《The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導演執導。片中有抒懷、獨白、電影形式爭論的段落,充滿感情,亦不失幽默。

Warm Springs (溫泉療養院, 2005) ‧Joseph Sargent
[6] ─ 關於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患上小兒麻痺症後,利用喬治亞州西部的溫泉治病,以及成立 Georgia Warm Springs Foundation 的經過。這 HBO 電視電影去除深度心理描寫,基調正面勵志,容易消化;羅斯福和夫人 Eleanor 分別由 Kenneth Branagh 與 Cynthia Nixon 演繹,形神俱備。

Friday, April 21, 2006

叫 Francis 和 Anka 的長青樹

〈Where The Boys Are〉是 Connie Francis 的名曲

樂仕的 Wolfman Jack Entertainment 近年不斷籌辦懷舊金曲演唱會,今年更請來老牌歌手 Connie Francis 與 Paul Anka,慶祝母親節。兩位歌手年紀一把,並未言休,依然繼續演唱、出碟;香港樂評人周凡夫前日就在《信報》有一篇紹介文章,容我節錄節錄,讓大家多瞭解兩棵樂壇長青樹的成功之道:

Francis 較 Anka 年長兩三年,兩人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年僅十五六歲便嶄露頭角,開始走紅樂壇,兩人的歌唱生涯能夠持續超過半個世紀,筆者認為兩人都能掌握到自己的所長,將之發揮,能隨着大勢不斷轉型,為自己增值所致。Anka 出道時走的是偶像派歌手路線,卻有創作和組織力的天分,自我進修,轉為以實力取勝的實力派歌手,還成為創作歌手和唱片製作人。他為不少歌唱藝人所寫歌曲同樣經常成為暢銷金曲,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便是由法蘭仙納杜拉唱紅,繼由不少歌手翻唱同樣大受歡迎的《My Way》;他還為電視節目、廣告及電影寫配樂,他為《碧血長天》(The Longest Day)所寫的主題曲便曾獲奧斯卡獎提名。

在參加完才藝表演後才由原名 Concetta Franconero 更易的 Connie Francis ,有特別出色的銀鈴般清脆嗓音外,天分不在於創作,而在於對不同歌曲的風格掌握和超乎常人的語言天分,從早期的流行音樂、鄉村民謠、搖擺音樂到傳統爵士樂、夏威夷傳統音樂,她都唱得很地道。後來她更以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德文甚至日文灌錄出版專輯唱片,從美國打進海外不同市場,意大利民歌、猶太音樂、愛爾蘭歌謠、西班牙民謠、日本歌曲,樣樣精通。然而,在1974年正值事業攀上高峰之時,她卻不幸遭歹徒強暴,婚姻亦以失敗告終,連串打擊雖然令她一度退出舞台,但她很快便能面對挫折,1976年再推出新唱片,1981年重登舞台,其後並出版了以其成名歌曲為名的自傳《Who's Sorry Now》,重大的打擊變為強大的增值力量。

Anka 和 Francis 雖然和其他流行歌手一樣,要活躍於燈紅酒綠的聲色場所,但未有罹患生活惡習,過着健康生活,「歌唱樂器」保持着最佳狀態,這就更是兩人得以歌聲不老的重要原因。此外,兩人都理財有方,Anka 長袖善舞,還未到二十歲便擁有過千萬財富,現在更是家財過億,出入貼身保鑣隨行,投資物業遍及全球。據聞,在香港淺水灣等多處地方亦有他名下的物業。現今兩人都過着生活優游的歲月,Anka 和名模 Anne De Zogheb 結髮近四十年,育有五位全以A字開頭為名的女兒,很明顯,這六位「A」級女性也成為他保持長青活力的來源!

兩者的歌都聽過,至喜歡 Francis 的〈Stupid Cupid〉、〈Lipstick on Your Collar〉、〈Frankie〉等等,但個人偏好 Neil Sedaka 多於 Anka。早前某大連鎖碟就寄來宣傳這次音樂會的電郵,說提供九折的訂票優惠,但票價最平亦要480港元,敝人當然負擔不來──還是拿出家中唯一的 Francis 精選碟,自娛算了。

Sunday, April 16, 2006

〈雜記〉復活

以前說過停發〈雜記〉,是想避免為充數而「徒增壓力」,所以自〈雜記 X〉後,就沒有再提筆。本來希望「換個形式,多發些短帖,提高更新率」。可是至現在除了〈淘寶記〉外,我沒有換過甚麼形式,多發短文之想亦從未兌現!見本狗窩日漸蒙塵,訪客寥落,做窩主的於心何忍?

正值耶教復活佳節,我決定重發〈雜記〉,這樣一來,就如為狗窩注射一劑強心針!成份會一如以往,隨意多元,聽任自然,絕無PAAG此等毒物於內。另外,我會加強餐單營養,以短評感想豐富每月觀影名單,並稱之為「影劇月評」。希望濯濯牛山,自此生機再現!謹此宣告各位,順祝大家復活節愉快。

Thursday, April 06, 2006

淘寶記:耶誕新春搜購潮(中)

新書層層疊

真是的,現在再寫這些已經過期的「淘寶記」,實在教人面紅。不過,誰叫我已經在一月寫了「耶誕新春搜購潮」的上篇呢?原來已經相隔兩個多月了,現在唯有速速送上中篇和下篇,稍稍為我的狗窩掃掃塵垢吧。

這篇應該要談書,雖然我已經不大記得哪些書是春假以前買入的,幸虧當時盤算要寫「淘寶記」,已經為它們拍下「全家福」,可以按圖索驥。縱然書都已經買入一段日子,但只讀了極少。無他,因為尚在消化其他書,例如林森池的《證券分析實踐》、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幸福之路》、Frank Norris 的《McTeague》等等。

第一本是 Genevieve Antoine Dariaux 的《優雅》(A Guide to Elegance),副題是「For Every Woman Who Wants to Be Well and Properly Dressed on All Occasions」,是2005年出的新譯本,從外觀到內頁,都盡量希望做到簡體字書少有的雅緻。翻過數十頁後,覺得這本成於1960年代的書,仍然有參考價值。(我不是女性,但敝妹同意,有 Amazon.com 的女讀者亦同意。)真正的優雅永不過時。除了,法國女士的穿戴品味應屬權威吧?

和《優雅》一起在網上訂購的,還有佐藤忠男的《中國電影百年》、田曉菲編釋的《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Alain de Botton 的《愛情筆記》(台版譯為《我談的那場戀愛》,要大陸版,因為實在便宜多了)。但一拆開《中國電影百年》的封套,有些失望,對比書價,無論排版、美術都相當平庸,份量亦嫌不足。希望其中沒有甚麼刪節,亦盼望佐藤的見解讓我覺得值回書價。

薩福(Sappho,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用莎孚),公認最偉大的古希臘女詩人,柏拉圖稱她為「第十位繆斯(Muse)」。翻譯家楊憲益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她的詩歌真摯感人﹐語言自然樸素﹐用當地口語。她又善用各種詩歌體裁。」負責編釋的哈佛博士田曉菲來頭亦大,幼時寫詩已得神童之譽。

至於 Alain de Botton,是另一位近年聲譽鵲起的英倫作家,我讀過他的另一名作《哲學的慰藉》一章多,不覺得出色,這本《愛情筆記》據云與其切身經驗有關,因此買來。揭開翻翻,倒有些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不過肯定易讀得多。

其他新買的書包括妹尾河童的風味獨特作《窺視日本》、法國小說家 Pierre Loti 的《冰島漁夫‧菊子夫人》(Iceland Fisherman‧Madame Chrysanthème)、才女 Marguerite Duras 的《情人》(L'Amant)、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短篇小說選集。

我還買了大陸版的《萬歷十五年》,希望有時間多讀一遍,重溫高中時讀書的況味。

Monday, April 03,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3月

看過《春風吹又生》後觀賞《橄欖樹下的情人》會更過癮

Vormittagsspuk (早餐前的鬼, 1928) ‧Hans Richter
[7] ─

狼山喋血記 (1936) ‧費穆
[5] ─

The Last Waltz (最後華爾茲, 1978) ‧Martin Scorsese
[8] ─ 經典搖滾音樂紀錄片,由著名樂隊 The Band 1976年的告別演出、以及樂隊成員的訪問(由導演馬田‧史高西斯親訪)的片段相間組成,既是時代的記載,亦是光影技藝的優秀體現。喜歡搖滾樂的,想必會在 The Band 、Bob Dylan、Neil Young、Joni Mitchell、Van Morrison、Emmylou Harris 等傳奇的演出中找到非凡興味。

Zire darakhatan zeyton (橄欖樹下的情人, 1994) ‧Abbas Kiarostami
[6] ─ 電影描寫主角(代表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拍攝《春風吹又生》(And Life Goes On, 1991)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而影片外的男角又對女演員死纏不休。雖然頗受影評界稱道,但在所謂的「高卡三部曲中(Koker Trilogy)」中(非官方名稱,純因三作一部接一部地有所關聯,並於遠離德黑蘭的鄉村地區 Koker 拍成),個人認為最欠感染力,是最遜色的一部。縱管片末那個變了《春風吹又生》結尾的本而加厲的長鏡頭,叫人難忘。

Beavis and Butt-Head Do America (黐孖B, 1996) ‧Mike Judge & Yvette Kaplan
[5] ─ 在 MTV 頻道上成名的一對主角──無所事事、滿腦色情的 Beavis and Butt-Head,因為家中的電視機被偷,被迫外出,豈料在誤打誤撞之下,得到(當年)總統克林頓表揚,成為名譽特工!這卡通片有大量低俗、粗鄙的對話,相當無厘頭,但可作調劑之用。其中 Beavis 慷慨陳詞,渴望交媾的一段,最為惹笑。

Welcome to Sarajevo (殺啦!熱窩上的蟻民, 1997) ‧Michael Winterbottom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