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06

買《信報》

近日關於《信報》洽商賣盤的消息,已經得到證實,買家好像還包括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一旦成事,會對本地媒體生態影響深遠,受人關注亦理所當然。

記得我初進大學時,不時已到圖書館翻閱《信報》,後來囑咐老爸每早帶回家來,不知不覺數年了。《信報》全名為《信報財經新聞》,顧名思義,財經內容約佔上一半,字多圖少,排版傳統,不在話下;更沒有娛樂新聞(幾月前才多了半張足球版),在本地芸芸報章之中,實屬沉悶之選。難怪在早上的地鐡車廂裏面,手執《信報》者極少,即使有一二讀者,亦多屬不惑中年。

肯定的是,讀《信報》者根本不為娛樂趣聞(要的話另看《蘋果日報》、《壹本便利》即可),而是其嚴肅認真、兼具深度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悶。而《信報》可謂滿足了心態「老餅」的我,觀其專欄、評論、乃至來稿的水平,當屬全港數一數二,比如由創辦人林山木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老曹(曹仁超)以廣府語行文的「投資者日記」、以至該報社評等,不時更有名家學者投稿,如陳明銶、劉紹銘,陣容極為鼎盛。

現時我每日平均花在《信報》的時間最多,約一小時左右,由評論、財經到副刊版都會細讀。不過,近月其水準的確予人每況愈下之感,比如曾多次在頭版出現的錯別字。同時間因為一名資深政治記者的離開,以前每星期一篇的范中流政論亦不復見,政治新聞的編採遜色了,筆名余錦賢的專欄更完全走樣。

但平心而論,《信報》仍屬本地最佳報章之一,亦是唯一不由財團操控的報紙傳媒,雖然有所褪色,但其獨立中肯的言論,依然值得肯定。作為多年讀者,得知林山木夫婦可能賣掉《信報》,自然感到可惜。不過,其保守的辦報模式,以及曲高和寡的報格,的確難以凝聚更多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信報》繼續經營,相信會越見困難。如果因為抱殘守缺,要左支右絀,毀掉辛苦建立的招牌,不如趁早找戶好人家更好。

即或你是柏拉圖口中的「哲王」(philosopher king),人終究會累、會病、會老去。如何傳留一個制度、一個傳統,才是存續人類文明的大學問。哎,現下唯有繼續觀看事態發展,還有,繼續買《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