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1, 2004

Keep an eye on the disaster

The total loss of life passed 125 thousands in the India Ocean tsunami disaster. We could give a hand on those people and keep our eyes on the disaster (or even give pressure to those who could able to help and bear more). Also, I am here to encourage the PRC government to increase its aid pledg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sufferers.

News Sites: Reuters, BBC News, CNN World News

天道無情,人間有情

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地震與海嘯,據報死亡數字已超過8萬人,有估計指接近震央的地區數字更驚人,相信死難人數會逾十萬。有專家認為今次地震及所引發的海嘯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自然災難之一,而中國有兩次相關規模的地震,一次發生在16世紀,據稱有80萬人死亡,而1976年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有讀過錢鋼著作的會很清楚),官方死亡數字達24萬。

我們很多時忘記了人類與大自然是敵亦是友的關係:我們依仗大自然,就地取材,同時不斷適應、甚至抗衡環境……我們會談到戰爭、恐怖襲擊等人禍,有時卻會忽略自然常存的威力。今次災難,大家看見新聞圖片時,亦會為這些生命的不幸,心生憐憫,這是人的本性。安慰的是看到各國,以至各地團體及人民正進行搶救、援助工作,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而仇恨或可籍此緩解。正面而言,希望對人類又是一次儆醒:四海本為一家,彼此血肉相連。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可以為全人類福祉奮鬥。

新一年快到,世事難料,風雲難測,希望各位珍惜眼前人,好好把握現在,活出人性價值,順祝大家身體健康。

參考新聞報導:BBC中文網

Monday, December 27, 2004

名稱變更──「文昌的狗窩」

決定將這個敝人的網誌(blog)易名為「文昌的狗窩」,當然還是狗窩,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原本此誌16日開張時叫 A Doghouse ,及後想強調「男人老狗」,加上想沾沾易卜生《A Doll's House》的光,故又改成 A Dog's House,並加上「狗的窩」中譯名。過了數日,想著想著,一來發現用 Hello 上載圖片會因中文名而現亂碼,二來常自貶為狗似乎於己有損,實在不宜,因此決定改網頁名稱為 Man Cheong's Doghouse,方便自己,請看官自便,可將書籤改為「文昌的狗窩」。僅此交代名稱變更。

Thursday, December 23, 2004

My portrait

My ricebowl and dishes

It is time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my photo. I have added this new picture in my profile recently. This one was taken by my sister one day when we were having lunch at home. That day we had a simple meal with rice and a few other dishes as usual. My sister put pieces of the Tail sausage in my bowl and said it was like me. After eating two "lips" in the ricebowl, I recalled a photo was still missing in my blog. So I asked my sister to rearrange and took a picture of my portrait which was made by the ricebowl, rice and slices of sausage. It is cool, isn't it?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04

《胡桃夾子》中的美妙音符

每年聖誕節,世界各地均會上演《胡桃夾子》(Nutcracker),據說不少芭蕾舞團皆籍這套劇目取得穩定的收入。這套《胡桃夾子》是柴可夫斯基對俄國芭蕾舞劇的重要貢獻之一,雖然與他另外兩出名作《天鵝湖》(Swan Lake)、《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相較,故事性不強,但劇中的《胡桃夾子組曲》(The Nutcracker Suite, Op. 71a)卻更深入民心。

《胡桃夾子》的故事改編至德國作家霍夫曼(E.T.A. Hoffmann)的童話《胡桃夾子與鼠王》(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全劇分爲兩幕﹕一名小女孩克拉拉(Clara)在聖誕夜收到一個胡桃夾子作禮物,深宵時鼠王帶著老鼠軍進襲,眼見玩具士兵處於劣勢,她勇敢地協助胡桃夾子打敗鼠王。第二幕胡桃夾子變成王子,帶著克拉拉遊覽幻境,觀賞各式曼妙舞蹈。結尾時克拉拉醒來,望到身邊的胡桃夾子,才發現是南柯一夢。

這齣舞劇故事主線簡單,小孩子也可輕易投入,尤其是第一幕的玩具兵與老鼠軍的緊張大戰,不過第二幕的劇情明顯已有些拉拖。柴可夫斯基似乎也明白第二幕的情節太薄弱,故加入了很多各具特色的舞曲,令全劇可觀性大增﹕包括俄羅斯的特雷帕克舞曲(Trepak)、阿拉伯舞曲(Arab Dance)、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中國舞曲(Chinese Dance)和花之華爾滋(Waltz of the Flowers)等。

全劇音樂旋律華美,從開首的小序曲(Miniature Overture)、兒童的進行曲(March)到花之華爾滋,都令人愛不釋手。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在第一幕末段聖誕樹長大的一場,樂團的配樂既結合聖誕樹變化的描繪,亦包含克拉拉的心理活動的刻劃,更在最後的變奏中加入當時發明不久的鋼片琴(celesta)。柴可夫斯基亦運用了短笛 (piccolo)在中國舞曲之中,希望活潑尖利的帶出東方特色,雖然中國人往往難覺親切,對西方人而言卻非常新鮮。

柴可夫斯基趕及在1892年聖誕前夕推出這一部佳作,陪伴他度過人生最後的冬季。或許他這齣芭蕾舞劇,是希望爲觀衆帶來歡樂和溫暖,亦令大家在佳節當前,再次重拾童年的夢想。

後記:最後一篇在2003年發表在古典音樂網的古典音樂介紹,寫得馬馬虎虎吧。特在耶誕當前重貼,祝大家佳節愉快。

Sunday, December 19, 2004

不可磨也

拜讀昨日《信報》陳耀南教授「晨光清景」專欄,題為「不可磨也」,說起本地近來某仙遊之流行歌曲詞人,甚得我心,特將部分摘錄共享:

……古人說得好:「白圭之玷,猶可磨也;斯人之玷,不可磨也」;出處進退的大節,實在馬虎不得。生過瘡,就別怪人家見到疤了。

是的,記得了。黃君不是若干年前,做了某反共雜誌的封面人物,裏面有他大義凜然的發言紀錄嗎?六四之後,不是有首改編自聖誕名調,戒慎恐懼鄧大人將臨的詼諧歌曲,出自他手筆嗎?後來不是據說又急急轉軚靠攏嗎?

難怪那天追思發言,以思精詞銳,立場鮮明著稱的大律師,竟然絮絮叨叨,只說一些港大天主教宿生堂舍「大仙玩新生」的無謂瑣事,聽來感情既薄,又不得體,簡直與浮淺歌星所講同歸一類了。

大律師也實在辭窮計竭。政治立場嗎?現在相反了。宗教信仰嗎?現在不同了。歌曲嗎?不是本行。文詞嗎?專欄大才子已「撒豆成兵」了。沒辦法,只好「當年玩他哈哈哈」。

幾十年前黃霑教天主教《聖經》時那位中學生,不是反共名嘴嗎?他幾十年來藝術之交的一位前輩,不是斥奴罵虱,鞭辟入裏嗎?他近幾年惺惺相惜的另一位大才子,不是嘲共諷董,筆掃千軍嗎?何以都乾脆不提,或者婉曲拐彎,輕輕帶過?

連經常痛斥中國人醜陋的文豪,也洗脫不了看重人情的傳統習性。「為親者諱」,「金無足赤」,「人都過去了,忠厚留有餘地步」吧。

流行歌曲詞人才情足備,其寂滅甚為突然,不過在全城歌功頌德聲中,公允評價殊非易事。古德明君在《蘋果日報》另有鴻文,惜過於辛辣,不便轉載。

82/28

看到這兩個數字,留意新聞的便可能會聯想到近日鬧到沸沸揚揚的一段婚訊:據稱82歲的著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會與一位28歲的研究生翁帆結婚。消息由與楊相熟的台灣傳記作者江才健公布,今次都不是兩人的第一段婚姻:楊的首任妻子杜致禮女士去年過身,翁則已離婚。由於楊振寧的名聲,以及兩人年紀有五十四年差距,此事引起海內外的廣泛報導和議論。

沒有興趣去說太多,畢竟婚姻最終應是兩人自願的選擇,考慮兩家人意見便可。當然,相距年齡五十四年的婚姻在社會較少見,北宋著名詞人張先曾有一段「十八新娘八十郎」的婚姻,就被蘇軾妙喻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印象中近代最著名的老少配,則要數西班牙大提琴家卡爾薩斯(Pablo Casals)在80歲晚年,與他一位年方廿一的學生 Marta Montanez 結婚。


老少婚姻著重精神式交流及生活的看顧,如果一個遲暮但高尚的靈魂再蒙潤澤,未嘗不是美事一樁。

參考新聞報導:
BBC中文網多維新聞網

Saturday, December 18, 2004

Ultimate Kempe's Richard Strauss

Cover of the boxset

It's so wonderful for buying a great classical music recordings at a budget price! Yesterday I was killing time in a chain record store, naturally my attention had been drawn by the classical music corner. Then I found this green-coloured collection with several other EMI boxed sets. HK$228 for 9CDs! I could not believe that. It is even cheaper than the discounted cost in a famous Taiwanese online bookstore!

At last, I bought this one with "Horowitz's Complete Recordings on DG" (more costly but I couldn't resist too) and I have just finished the disc 5. The sound quality may be the finest one among all Kempe's remastered versions I have ever heard. It is absolutely the ultimate collection with an ultimate price.

Friday, December 17, 2004

What kind of soul are you?

You are a Prophet Soul

Symbol of prophet

You are a gentle soul, with good intentions toward everyone.
Selfless and kind, you have great faith in people.
Sometimes this faith can lead to disappointment in the long run.
No matter what, you deal with everything in a calm and balanced way.

You are a good interpreter, very sensitive, intuitive, caring, and gentle.
Concerned about the world, you are good at predicting people's feelings.
A seeker of wisdom, you are a life long learner looking for purpose and meaning.
You are a great thinker and communicator, but not necessarily a doer.

Souls you are most compatible with: Bright Star Soul and Dreaming Soul

I got this test from my sister's xanga. It is not a bad one compared with tons of tests in the Internet, but is surely the best one in that Blogthings.com.

Thursday, December 16, 2004

來自北歐的《尤根.奧列金》

2002年12月中,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The Latvian National Opera, LNO)首次訪港,在音樂總監兼指揮林克維席爾斯(Gintaras Rinkevicius)領導下,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尤根.奧列金》(Eugene Onegin)及威爾第的那布果(Nabucco)。我在15日於香港文化中心,觀看了前一齣作品的尾場演出。

四位女角的合唱揭開了歌劇的序幕,第一場中,數十位演員熱鬧地跳演慶祝收割的群戲,他們唱歌跳舞,不時歡呼尖叫。歌劇團處理作品中喜悅群舞的場景很出色, 帶著濃濃的鄉土風味,你可以在第二幕的農莊舞會得到充份引證。這可能與劇中素淨樸實的服飾,以及傳統簡潔的佈景有關。導演善用舞臺燈光和場景,成功營造不同氣氛、以至戲劇性的場面,例如主角奧列金決鬥中殺死朋友的一幕,槍聲一響,肅殺的深藍瞬間變爲血紅色,充滿緊迫力。輕鬆有趣的是,第一、二幕女角都時常倒地,特別是第二幕中奧爾加(Olga)被倫斯基(Lensky)辱駡後馬上不支倒下,接著當男角離開後,五、六人(包括奧爾加)又再度倒地,這個滑稽場面令不少人都撲哧一笑。

在管弦樂的表現方面,伴奏的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樂團(LNO Orchestra)有穩定的演出,指揮林克維席爾斯處理速度適中,技巧嫺熟柔美。不過樂團的弦樂似乎稍稍偏弱,管樂器聲較突出;雖然銅管樂器在高音聲部偶有瑕疵,整體上聲質仍屬沈厚。另一方面,歌劇院合唱團(LNO Chorus)卻具一流水平,男女聲部協調均勻,音色甘甜,輕重有序。比方說,起始農民爲慶祝收成而高唱,而合唱團著實唱出帶泥土味的金黃色。顯然地,管弦樂團尚有進步的空間,但兩者的配合依然緊密平穩。

事實上,這次來訪的歌者均非泛泛,聲樂水準上佳,幾無可挑剔之處。當中以飾演倫斯基的男高音演繹最佳,感情豐富,尤其在決鬥之前感懷身世的一場詠歎,白雪茫茫中寄託無限傷感。演出泰坦安娜(Tatyana)的女高音氣質不俗,歌藝佳。可惜她與男主角的合作沒有刷出火花,乃至最尾一場激蕩求愛的場面張力不足,可能因此,我認爲她對深度感情的抒發仍可改進。而這次飾演主人翁奧列金的男中音,來自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re),受俄國正統的訓練出身,演出四平八穩。他表現出奧涅金的一貫冷漠,但堅定有餘,不羈、玩世味道卻欠奉。全劇中惟吟唱詩作的配角崔奇 (Triquet)的選角稍遜,聲音不夠甘醇,演員亦較年輕,喜愛賣弄,以致顫音太多。

柴可夫斯基曾親身感受華格納的鉅作—《尼布龍根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首演的震憾,故僅將《奧列金》稱爲一組「抒情場面」(lyrical scenes),不敢加諸歌劇之名。不過,我認爲後者另具獨有的魅力,倘若各位有機會入場觀賞,自會發掘出來。而這齣來自北歐的《尤根.奧列金》,亦絕對是一套水準之作。

後記:這原載古典音樂網的文章,亦是我的第一篇樂評,與〈《尤根.奧列金》中的柴可夫斯基與普希金〉是姐妹篇。畢竟是近兩年(2002年12月)的舊文,現在看來還是幼嫩點,可修正之處甚多。不過為作敝人賞樂路上的見証,僅作譯名的更易。

戲院怪談

《非洲的天使》海報 (http://www.allposters.com/)

「戲院怪談」,顧名思義,就是戲院裏發生的怪事(當然不是真的靈異事件),以往你也理應遇過的。我近期經驗可從《非洲的天使》說到劉別謙(Lubitsch)的《Ninotchka》,其實不很近期了,全因我少進戲院之故:

《非洲的天使》(《Nowhere in Africa》港譯,2002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那次差不多是年初時發生的,因為身為百老匯電影中心會員的我,有一張贈票放了很久未用,所以便在考試期間到中心輕鬆一下,心想這套得獎電影上映了很久,差不多落畫,人不多,又有兩個多小時「消費」(斷分鐘計著數多),便在下午2時多入場,看情況沒有十個人,選了中間行數便「攤抖」起來……

豈料電影開始後十分鐘,有一對男女(當時估計)摸黑進場,就坐在我正後面一排,原本沒有大問題。不過中段開始,一到劇中夫婦多次的赤裸纏綿戲份,後面就傳來男女調笑聲,依稀聽到女子小聲說不要,男的唧唧笑,就知是男的對女的「有所動作」。有三數次如此,心裏直呼無癮;一是自然多得他們破壞劇情氣氛(劇中夫婦在二戰中逃難非洲,天地茫茫,只有片刻溫存,自然不似現場兩位快樂無匹),二是因為我坐在前面只有聲無畫,不能觀賞附加娛樂,實在遺憾。因為懶,我直坐到字幕盡出才離開坐位,故無法進一步評估兩位。全院只有十人左右,這事偏要發生在我後面,當天真是有運!

另外一次就是在電影節時看劉別謙1939年名作《Ninotchka》(有譯為「俄宮艷史」或「情迷冰美人」),其實香港人可能司空見慣:當時坐在隔我兩個位子的男士從頭到尾也很高興,不斷大聲笑,不過笑得有些生硬做作,像是希望入場開懷個半鐘「兼夾」感染他人。特別是字幕一出現,而劇中人尚未說對白時,男士就哈哈大笑(有觀眾也一樣),我很擔心這些笑聲會蓋掩電影的聲音,令在場的外籍人士聽不清楚(我已經因笑聲聽不到對白了)。不過我看其他劉別謙電影時,這個情況便沒入再出現(或發現不到),故亦值得一提。

正是:戲院怪談一籮籮,請君留意共謳歌。

後記:這篇原本在 now.com.hk 討論區發表過,是2004年7月10日,考慮通篇結構及可讀性,特作多處修訂,再加「臨尾」兩句!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04

YMDb 的個人20大電影名單

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名聞遐邇,此資料庫是影迷(或痴)必用的法寶,而另一個「同名」但不「同姓」的 YMDb 亦是我常用工具。YMDb 全名乃 Your Movie Database,由影痴 Fred Nanson 構思實踐,2001年正式登場,後期亦加入數位志願者,協助網站運作。

此 YMDb 好處是可以登記表列個人最佳與最爛20套電影名單,直駁 IMDb,而大家能互相觀摩,與各地影迷交流,評旦一番。此站曾經因資金及伺服器問題停閉,到今年5月才重新「復活」,當時我就馬上修埋荒廢甚久的名單。現在我仍有上去遛達,頗有興味,除了要間或忍受伺服器失效的情況……

這是我的20大電影名單,最爛的還不足20套(因看爛片不多),大家也不妨玩玩,設好便留個名號或網單讓大家交流交流吧!

Tuesday, December 14, 2004

《尤根.奧列金》中的柴可夫斯基與普希金

《尤根.奧列金》(Eugene Onegin)是柴可夫斯基十一部經典歌劇之一,乃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的同名詩體小說改編而成。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有三部歌劇取材自普希金,除了《奧列金》外,尚包括《黑桃皇后》(Queen of Spades)及《馬捷帕》(Mazzeppa)。時至今日,只餘《奧列金》和《黑桃皇后》還不時在各地上演,亦唯有前者堪稱是柴可夫斯基最出色的歌劇作品。

形式上,《尤根.奧列金》與威爾第、華格納等的作品不同,它沒有大歌劇(Grand Opera)的豪華佈景、恢宏氣勢、壯麗樂曲……取而代之的是田園風光,與細緻的內心描寫及氣氛營造。

全劇分成三幕,故事開始發生在一個鄉村莊園:尤根.奧列金與朋友倫斯基(Lensky)到訪,莊園女主人的長女泰坦安娜(Tatyana) 對奧列金一見鍾情,她鼓起勇氣向其送信示愛,卻遭拒絕。第二幕奧列金因爲受人非議,賭氣向倫斯基的未婚妻獻殷勤,以致好友二人決裂。及後,奧列金在打鬥中殺死倫斯基。數年後,奧列金外遊返國,在一個盛大舞會中重遇泰坦安娜,不過此時的她已嫁作人婦,晉身貴族。奧列金方才發現自己深深愛慕泰坦安娜,他找到機會熱情地求愛。縱然泰坦安娜仍愛著奧列金,但她堅決對丈夫忠實,拒絕了奧列金。奧列金失落不已,孤單佇立。此時幕落,劇終。

整齣作品人物不多,故事簡單,然而音樂方面卻很出色。比方當中泰坦安娜寫情書的一幕,情感奔流,管弦樂聲亦適時靜止,營造出精彩的戲劇性效果。而末場男女主角的二重唱,乘著音樂,表達出泠靜與熱情間的情愛交纏。全劇旋律優美,單聽波蘭舞曲(Polonaise)已教人難忘。難怪有人說,柴可夫斯基最好的音樂埋藏在他的歌劇中,細聽《尤根.奧列金》當中的合唱樂段、舞曲與詠歎調,似乎所言非虛。

1877年,當柴可夫斯基執筆寫此劇不久,他收到一位元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ry of Music)學生,名叫安東尼娜‧米留科娃(Antonina Milyukova)的女子來信,表達傾慕之情。這位女子與泰坦安娜一樣,勇敢向柴可夫斯基擲信表白。柴可夫斯基似乎不想步奧列金的後塵,並沒有拒絕,一個月後匆忙成婚。然而維時僅九周的不幸婚姻,卻造成男方出走,而且企圖自殺的結果。

《尤根.奧列金》中的悲劇也重演在原作者——詩人普希金身上,他因爲難忍妻子偷漢的流言,與法國衛士鄧蒂(Dantes)決鬥。但普希金像詩人倫斯基一樣,受槍傷而死,時年僅37歲。

當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後記:這一篇是我最早在網上發表的歌劇介紹,現在看來還不賴,時為2003年一月。原載古典音樂網,已作數處修訂。

Bilingual statement‧雙語聲明

It is my doghouse. I want a place to gather all my written pieces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is nice-looking blog encourages me to do so. Starting from revising my old articles, I would renew the post sometimes. Of course, there would be no more bilingual works...

這是敝人的狗窩,想有個地方集合自己的手帖已有一段日子,這個美觀的博格鼓勵了我去著手做。我會從修訂舊文開始,有時亦會更新一下內容。當然,這裏再不會有中英雙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