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06

明年香港投資環境展望

高廈如林
因應過去第三季的本地經濟增長由第二季的5.5%回升至6.8%,特區政府已經將今年的全年經濟預測由原來的4-5%調高至6.5%;最新公布的9-11月失業率更跌至4.4%,創6年新低,反映香港經濟自SARS後出現強勁復甦。

對於明年的香港經濟,普遍認為步伐會稍為放慢,預期增長約在5%左右,個別預測已經表列於本文後。

美國經濟放緩 影響本地貿易

未來美國經濟以及利率走勢仍會主導本地投資者情緒。雖然現時美國的經濟數據較為參差,但市場普遍認為其07年的增長將放緩,幸而硬著陸的機會不大,亦有機會減息。如法興發表的研究報告就預期,聯儲局會在明年第三季左右減息兩次,每次四分一厘,將聯邦基金利率減至4.75%。

然而,美國佔香港整體出口貨品總值約一成半,其經濟放緩將無可避免地影響本港的貿易表現;貿易發展局因此預期,香港明年出口增長會較今年全年預測下跌兩個百分點,至6%。匯豐銀行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抱持同樣看法:本地貿易增長會因美國經濟、外圍需求減少而放慢,這是香港經濟所面對的增長風險。

不過梁兆基指出,現時本港經濟動力主要由私人消費及投資等內需推動,預期明年美國減息,會令整體息口走勢有利香港,投資增長之餘,加上內需、以及中國經濟強勁所帶動的區內貿易增長,或可抵銷美國經濟放緩帶來的壓力。

人民幣續升值 資金停泊本港

除美國經濟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對香港的投資環境亦有重要的影響。自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接連創出新高,至今累計升幅已逾3.7%。市場相信明年人民幣升值將成趨勢,其上升速度甚至會加快,影響資金流向。由於特區政府已明言,不會更動聯繫匯率機制,在港元受美匯拖累而偏弱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借入低息港元去進行利差交易(carry trade)的情況。

星展銀行高級投資策略顧問陳寶明亦稱,外資無法自由進出內地金融市場,因此趁人民幣升值炒作港元資產,對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構成升值壓力。如果未來資金持續流入,令港元逼近7.75強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須要買入更多美元,繼而令港元貨幣供應增加,短期對本地經濟及消費有利,亦會刺激資產升值。

人民幣升值對香港整體是利多還是弊多,市場還未有共識。一般相信,香港於區內的出口競爭力會因美匯疲弱的關係而有所提升,而內地或非美元地區遊客來港的意願亦會加強。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更相信,人民幣升值會帶動中國需求以及消費者信心,香港作為中國主要的服務提供者會因此受惠。

通脹高息口低 負利率或再臨

但人民幣升值會引致通脹上升。由於內地進口貨佔本地總入口量近半,其中約七成為日用品,人民幣升值令香港在未來要用較多港元購入同量貨物,綜合物價指數上揚似乎理所當然,故市場都估計明年本地通脹升幅溫和。

不過由於本地銀行資金充裕,資金持續流入,加上美國來年亦有機會減息,港息將可能繼續下調,若明年通脹同時高於今年,意味本港明年可能再度出現負利率的情況。負利率是指銀行利率低於通脹率,即撇除通脹數字後的實質利率為負數。在這個環境下,存款收息已不足消抵購買力被通脹蠶食的幅度,大量資金會從銀行系統流入資產市場,大幅推高股票以及地產的價格,形成「資產通脹」。

樓市看高一線 勿忘基礎因素

2004年,香港剛經歷六年通縮,就曾出現過短期的負利率。再對上一次,是香港80年代中期起,因為負利率而出現十年「樓股齊升」的局面:1986年至1994年期間,美國因為經濟不景而多次減息,令最優惠利率由11%降至6%,香港受制聯匯被迫跟隨,由於期間本地通脹高企,資產升值潮就因此出現。

今年股市大好,恆生指數由年初14944點起步,屢創新高至20000萬點水平,升幅近35%。不過根據美聯集團數字,今年樓價從年初至11月尾僅升5%,故市場普遍預期相對落後的樓市會在明年有較好表現。美聯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更預期,本港樓巿將進入價量齊升的時期,至07年底升幅可望達25%。

不過匯豐早前的報告就憂慮負利率再現,會令資金推高包括地產在內的資產市場價格,引發泡沫危機。故此,在資金推動的亢奮市況中,不宜忽視企業盈利等基礎因素,及本地和美國等海外市場的宏觀經濟走向。畢竟到最後,健康的樓價及股市都需要市民購買力、企業盈利等實質因素去支持。


2007香港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測

機構-實質經濟增長(綜合消費物價)
恆生-5.6(2.5)
雷曼-5.5(2.5)
法興-5.4(2.9)
匯豐-5.3(3)
法巴-5(3)
香港總商會-5(3)
瑞信-5(2.6)
星展-5
摩根大通-5
標準普爾-4.8-5.3(1.8-2.3)
瑞銀-4.5(2)
聯信-4.3(2.3)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2006 education news highlights

Here are the highlights of education news from Hong Kong this year by the SCMP. 2006 is a really bumpy year...what about 2007?


January 9: A comment by then 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and Manpower Fanny Law Fan Chiu-fun over two unrelated teacher suicides within days of each other sparks outcry in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bringing discontent over reforms to crisis point.

January 11: Education secretary Arthur Li Kwok-cheung unveils HK$1.65 billion package to help teachers, widely seen as a move to make amends for Mrs Law's comments on suicide.

January 22: Upwards of 7,500 take part in the largest teacher protest, calling for Mrs Law's resignation and a rethink on reforms. The following day, Professor Li unveils an independent commission to study teacher stress and workload.

February 28: Professor Li reveals package of nine measures to relieve teacher stress, days before a mass meeting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on to discuss the pace of reforms.

March 20: Two government secondaries ordered to cease Form One admissions, leading to fears secondary school closures may follow.

March 29: 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 unveils first fee hike in five years: 8.9 per cent at primary, 5.1 per cent at secondary, despite cutting staff pay last year.

April 1: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aunches campaign for university title within six years.

April 11: Examinations authority scales back school-based assessment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HKCEE in face of teacher resistance.

May 8: Mrs Law slams Council on Professional Conduct in Education for failing to uphold a single complaint for the fourth consecutive year.

June 8: ESF's ruling body votes in favour of draft ordinance that will bring in sweeping management reforms and replace the foundation with a smaller board of governors.

June 28: EMB rules out developing Chinese curriculum for second-language learners.

July 6: McBeath report says Hong Kong leads the world in school self-evaluation, but gap between schools is still too large.

July 19: EMB publishes careers handbook that describes Form Five graduates with mid-range HKCEE scores as an "embarrassed group" who would be "deemed hopeless" by good schools. Gaffe later blamed on a mistranslation.

September 1: New primary school in Tin Shui Wai left vacant after sponsoring body decides it no longer wants it.

October 11: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Yam-kuen announces kindergarten vouchers scheme in policy address - welcomed support for preschools but also criticised for number of exclusions.

October 11: Catholic diocese begins request for judicial review of government's school management reform. Rejected in November as religious freedoms "not a veto".

October 16: Financial Secretary Henry Tang Ying-yen says goods and services tax could help fund smaller classes, but fails to win support from educators.

October 17: EMB pledges to roll out "workplace Chinese" campaign within one year.

October 28: Renowned late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condemns the vouchers scheme.

November 10: Mrs Law moves to the 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 after eight years. She is replaced by Raymond Wong Chiu-hung.

November 24: HKIEd governing council delays decision on whether to reappoint president Paul Morris, following a controversy-laden consultation and rumours of official pressure for a merger with Chinese University.

December 7: Professor Li bows to pressure and submits voucher scheme to Finance Committee but ruffles feathers with thinly-veiled attack at critics in "patronising" parable about an uncle's gift of apples to ungrateful children.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顧彬批評中國當代文學

多日前讀過一份關於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批評中國當代文學的綜合報導,以下轉貼《中國時報》12日的一篇較為詳盡的文稿。如果諸位對訪問內容有興趣,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已經在網站上載了中文稿,但如果參考顧彬以前一篇名為〈21世紀中國文學的地位〉的長文,不少觀點他其實早已表達過了。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家顧賓(Wolfgang Kubin)最近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重炮抨擊百年中國文學的種種問題。他說,除了魯迅,中國當代沒有偉大作家。對於紅極一時的小說《狼圖騰》,在他眼中隱含法西斯主義,讓中國丟臉;所謂「美女作家」如衛慧、棉棉等人的作品不是文學,而是垃圾。

顧賓受訪時指出,當代中國作家最大問題是外語和母語都不行。一九四九年以前,林語堂、胡適和張愛玲等都能用外語寫作,了解外國文學,認為外語能豐富創作。如今中國作家不學外語,認為外語會破壞他們的母語,因此中國作家到海外只能依靠漢學家,看翻譯的作品。

這位被視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的權威學者,甚至批評中國作家未能好好掌握母語,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寫作,意識和視野都有問題,彷彿卡在小房間,不敢正眼看世界,且膽子特別小,以致沒有自己的聲音。顧賓認為,中國作家不應以「歷史條件不允許」為藉口,早年如魯迅和林語堂,寫作時並未考慮將來的不測。

根據顧賓的觀察,最看不起中國文學的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自己。去年,顧賓在德國發表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幾乎他所有的中國朋友,包括作家在內,都勸他別寫了,沒什麼好東西,都是垃圾。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輕和相互看不起,讓顧賓更加確信,問題在中國本身,「中國人根本不給他們自己的文化和文學什麼地位。」

回顧百年中國文學史,顧賓認為,魯迅肯定是偉大的,從一九四九年起,中國再也看不到偉大作家,即使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當被問及對他的評價時,顧賓也以一句「開玩笑」帶過;《狼圖騰》被他(對德國人來說)視作法西斯主義,「讓中國丟臉」;「美女作家」的作品更被他損為「垃圾」。

唯一被顧賓看上的,是中國的詩歌,有一些了不起的作家,如北島、歐陽江河、西川、翟永明等,尤其是北島,顧賓盛讚他「是勇敢的。」

結果如何?報導指「顧賓的專訪刊登後,一些讀者向《德國之聲》投書,狠狠回批這名漢學家是『老憤青』,自以為是,總認為德國是世界第一等民族,其他民族都是愚昧落後的下等民族。」

影劇月評──2006年11月

Sayonara (櫻花戀, 1957) ‧Joshua Logan
[6] ─ 改編自美國作家米切納(James A Michener)的同名小說,講述朝鮮戰爭期間一個駐日美軍與日本歌舞伎女演員間的跨種族愛情。不乏西方眼中的東方意象,原以為是另一齣《蝴蝶夫人》,卻描繪有不少細節(如描寫軍方如何看待處理異族結合),刻劃人物心理亦算到位。片中兩位配角獲奧斯卡認同,馬龍白蘭度演出散漫卻仍別樹一熾。

Torn Curtain (衝破鐵幕, 1966) ‧Alfred Hitchcock
[6] ─

最想念的季節 (1985) ‧陳坤厚
[6] ─

Hotaru no haka (再見螢火蟲, 1988) ‧高畑勲
[7] ─ 動畫片,故事講述二次大戰末期日本一對年幼兄妹的經歷──他們先失去母親,無家可歸,後以洞穴為家,最後四歲妹妹離世……有反戰意味,但並無講及戰事因日掀起,而少年的行徑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齣悲劇。不過以天真無辜幼童為主角,配合細膩畫風、幽怨音樂,的確催人淚下。惟可見不合敘視角度的獨白。

Monday, October 30,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10月

Animal Crackers (派對「賊」一番, 1930) ‧Victor Heerman
[6] ─

Tokyo no yado (東京之宿, 1935) ‧小津安二郎
[7] ─

Stalag 17 (戰地軍魂, 1953) ‧Billy Wilder
[7] ─

The Great Escape (龍虎榜, 1963) ‧John Sturges
[8] ─

A Bridge Too Far (英雄塚, 1977) ‧Richard Attenborough
[6] ─

The Breakfast Club (早餐俱樂部, 1985) ‧John Hughes
[7] ─

My Left Foot (無悔今生, 1989) ‧Jim Sheridan
[8] ─

Musicals Great Musicals: The Arthur Freed Unit at MGM (1996)(TV) ‧David Thompson
[6] ─

Ôdishon (切膚之愛, 1999) ‧三池崇史
[6] ─

Le Goût des autres (遇見百分百巧合的愛情, 2000) ‧Agnés Jaoui
[6] ─

Saturday, October 07, 2006

中秋帖

傳為王獻之的行草名作 (http://news.xinhuanet.com/)


被清乾隆皇帝列為「三希」之一,與其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東晉王珣的《伯遠帖》並舉,《中國大百科全書》稱其「書法古拙肥厚﹐自然生動﹐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新華網據此書推論稱「中秋賞月應在東晉以前就有」(但觀其行文遣詞,或如此帖一樣,東拼西抄得來也)。中秋賞月之風尚,雖由來已久,情趣古今大同矣。

Friday, October 06, 2006

Lego ice cube tray


(via Cool Hunting) Lego says we could "serve the coolest drinks around with ice that looks like LEGO bricks, or build your own LEGO ice 'sculpture!'" Cool. Let me build a little ice hotel.

Monday, October 02,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9月

《Horse Feathers》是「the maddest comics of the screen」

Horse Feathers (求學不是求「Fun」數, 1932) ‧Norman Z. McLeod
[7] ─ 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第四齣作品,有歌舞、演奏,亦有橫衝直撞的大場面,玩得相當瘋狂,較同類校園經典《動物屋》(National Lampoon's Animal House)早四十多年!可惜現存版本少了幾分鐘。片中 Groucho 成為赫胥黎學院的校長,更招攬了 Chico 同 Harpo,誓要帶領學院擊敗達爾文大學的美式足球隊!

Abschied von gestern (昨日之女, 1966) ‧Alexander Kluge
[7] ─ 「新德國電影」(New German Cinema)的開路劇情長片,奪得1966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與《Chappaqua》並列)。故事講述一位來自東德的年輕猶太女郎的坎坷遭遇,表達戰後德國社會的顛簸不安。導演克魯格的實驗手法類近高達(Jean-Luc Godard),敘事頗為隱晦,但時見神采──如對話時忽然中斷,插上一段配上探戈音樂的主觀蒙太奇。導演妹妹 Alexandra 親演主角 Anita G.,表現亦是可人。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安娜‧巴哈紀事, 1968) ‧Danièle Huillet & Jean-Marie Straub
[7] ─ 夫妻檔導演史特勞普和雨葉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影片從J.S.巴哈第二任妻子的角度,片段地敘述作曲家的中晚年。電影純在音樂、場景、戲具上着力,感性演繹減至最低;鏡頭每每靜止、或只 zoom in 或 out ,完整地保留樂師的演奏。兩名「古樂運動」的健將披掛上陣:飾演巴哈的古鍵琴家 Gustav Leonhardt 以及親奏大提琴的指揮 Nikolaus Harnoncourt(為利奧波德親王),更說明了此作的象徵意義。

Heat (盜火線, 1995) ‧Michael Mann
[7] ─ 充滿男性氣味、帶有憂鬱情調、卻又相當好看的警匪片!雖然電影長近三小時,但在導演米高曼的處理及一眾演員的水準演出下,配合或動或靜的對戰場面,電影幾無泠場。故事圍繞一幫職業罪犯與洛杉機警方一場鬥智鬥力的生死大戰。兩位影壇奇葩──阿爾柏仙奴以及羅拔迪尼路自《教父二》之後再度碰頭,更成坊間焦點所在。

Monster's Ball (孽愛傷痕, 2001) ‧Marc Forster
[6] ─ 主角與兒子皆在獄牢監督死囚行刑,帶有強烈種族觀,後來受喪子打擊後,與一個同病傷憐的黑人死囚遺孀發生感情。因觸及種族、死刑等話題,有影評稱之為寫實主義(realism)佳作。遺憾導演能力不彰,劇本又狡猾,不時以畫面震憾觀眾(如直拍行電刑、露點性愛),再破壞觀眾期待;幸虧後段重返正途,加上要角表現出眾(如 Halle Berry 「瞓身」演出,難怪力奪小金人),救回影片。

藍色大門 (Blue Gate Crossing, 2002) ‧易智言
[7] ─ 自從看過2004年台灣賣座冠軍《17歲的天空》之後,我對廿一世紀的寶島青春片避之則吉,但這一部由朋友推薦、同是講述十七歲少女少男的電影卻令人耳目一新,看得舒服。導演精心的取景和配樂令台北多有一份清新感覺,演員亦做得恰到好處,桂綸美尤甚。不過結尾內心獨白一段,視點(point of view)轉來就甚為多餘,畫蛇添足。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8月

Ukigusa monogatari (浮草物語, 1933) ‧小津安二郎
[8] ─

The Joy Luck Club (喜福會, 1993) ‧Wayne Wang
[6] ─

La Prophétie des grenouilles (嘩啦嘩啦漂流記, 2003) ‧Jacques-Remy Girerd
[6] ─

V for Vendetta (V煞, 2005) ‧James McTeigue
[6] ─

Thursday, August 10, 2006

淺談港股後市

代表香港股票市場超過百分之七十市值的恆生指數,於今日年五月八日抵達17,328點的高位後,旋即回落,一個月後曾低見15,205點,下跌了約13.7%,不少人的帳面所得化為烏有,更將矛頭指向區內愈來愈多的對沖基金活動。想不到恆指期後在散戶一片疑惑聲中攀升,到八月九日更創出17,346點的六年新高!金融市場的波動性由此可見。

為人關注的是,這次升市的動力只集中在佔恆指比重接近五成的匯豐控股(005)及中移動(941)身上,除了少數再創新高的股份如中國平安保險(2318)、中國人壽(2628)之外,不少股份仍未回到五月的高位。成交方面,與四月份、五月初每天動輒三、四百億的情況相較,亦有所不及,不少人因而擔心大市上升的空間有限,甚至怕出現雙頂回落(Double Tops)。

不過回看數據,恆指的歷史性高位,是 2000年3月28日收市創下的18301.69點,因此我們所應該擔心的第二個頂部,會在一萬八千點之上。自美國可能停止加息的機會增加後,港股已重拾方向,即使日本結束零息政策,全球資金依然充裕,過剩的游資必然要重新尋找機會,包括重投亞太區市場。《信報》專欄作者曹仁超在八月十日就指出「在7月份港股表現較外圍強,就係全球資金流入香港炒人民幣升值。」

後市走向如何?我認為不宜看淡,尤其是大市遠比想像中回升得快,何況下一季度本地還有大型國企如工商銀行招股上市?況且參照認股証的認購/認沽比例,現階段仍有很多散戶看淡後市,根據相反理論 (Contrarian Theory) ,大市反而不易跌不來。不過部分於上半年備受追捧的資源類股份,似乎失去反映金屬價格走向的能力。當然,大市後向到底如何,往往要事後回顧才能一清二楚的。

Wednesday, August 09, 2006

Perfect husband list

Points for a perfect husband

An interesting list from the To-Do List blog, probably written by a little girl or a teenager. Though I wonder how to find such a perfect husband (or someone could get at least 20 points)? I think she better set up another to-do list for finding this right man. But such a concept to collecting people's lists is similiar to Post Secret without visual attractiveness.

Saturday, August 05,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7月

相當好看的國泰名作《星星月亮太陽》

Otona no miru ehon - Umarete wa mita keredo (我出生了,但……, 1932) ‧小津安二郎
[8] ─ 日本史上公認的默片佳作。故事說一對兄弟跟隨白領父親搬到市郊,經過一輪智力爭逐後得到區內兒童臣服,顧盼自雄之餘卻發現一貫威嚴的父親在上司面前擠眉弄眼、鞠躬哈腰……影片從小孩角度出發,旁觀成人的偽善、軟弱和不公,調子輕鬆但題材沉重,結尾的淡寫更隱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喟。從小孩會把弄下體、作無聊把戲可見,小津能用帶點低級趣味的幽默感,貼切地捕捉兒童的行為和心態。

Dekigokoro (心血來潮, 1933) ‧小津安二郎
[8] ─ 1933年度日本《電影旬報》十大電影第一名(第二名是溝口健二的《滝の白糸》),在小津現存的默片作中,聲譽僅次於《我出生了,但……》以及《浮草物語》(1934)。電影語言流暢,人情味濃,相當討人喜愛。不諱言,個人特別喜歡片中對父子、友情的刻劃:故事說莽漢喜八與兒子住到東京貧民窟,他的衝動性格搞出了不少麻煩。後來更間接令兒子病倒,為治病診金負債累累。

The Wolf Man (狼人, 1941) ‧George Waggner
[7] ─

Mogambo (1953) ‧John Ford
[6] ─

星星月亮太陽 (1961) ‧易文
[7] ─ 改篇自徐速的同名作品,描寫男主角徐堅白與三位各具風姿的女孩子的愛情故事。上下集幾近一氣呵成,相當好看,評家陳煒智更認為秦羽梳理出來的劇本比原著更佳。導演易文雖為文藝片好手,可惜為了展現工本、格局,過份着墨於拍得刻板的戰場。不過片中三位女角的精采演出──尤以「月亮」葛蘭展現的成熟風韻,「星星」尢敏的動人大眼睛為甚,令電影成績可追華語片中同類的史詩式通俗劇《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Star vehicle 典範作。

Pink Flamingos (1972) ‧John Waters
[3] ─

La nuit américaine (戲中戲, 1973) ‧François Truffaut
[8] ─

Zire darakhatan zeyton (橄欖樹下的情人, 1994) ‧Abbas Kiarostami
[6] ─ 三月份才看過的電影,即使骨架有戲中戲的況味,此番重看,依然覺得拖沓瑣碎,沒有甚麼共鳴。不知何故,喜歡主角勸老人續弦的這一段,老人說:"My life has begun to end..." 主角接着反應:"You're joking, you are at the height of your life! Here, many women have lost their husbands, and many husbands have lost their wives." 老人回答說:"Perhaps, but I don't want to marry. After fifty years with someone, it is not good to remarry..."

Les Choristes (歌聲伴我心, 2004) ‧Christophe Barratier
[6] ─ 在法國大受旺場的音樂電影,故事描述具作曲才華、在寄宿學校供職的音樂老師,組織合唱團影響學童生命。劇情可以預期,而主角和經典《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 1989)中的老師一樣,功敗垂成。石琪評「劇情拍得平穩有餘,但神采不足。此片大概引起法國觀眾親切懷舊,亦能吸引喜歡兒童合唱的人士」,我看還有不乏為新星 Jean-Baptiste Maunier 而入場的風扇們(fans,邁克語)?

Monday, July 31, 2006

(淘寶記:)2006書展遊

商務燈會
去年沒遊書展,原委已在年前一篇〈香港書展——由往年到今日〉講過。今年興致其實不高,不過表弟早來電邀約,並替我訂星期六的半價門票,便應承了。後來因工作之便,又有機會早一天到場,令自己今年破例去了兩次書展,協助書展再創入場人次紀錄

說出來可能會被人非議,但我近年去書展所抱的心態,早已由找書看書,換成去參加慶典或遊燈會。原因之一,是大陸出版業愈見蓬勃,書種亦多,價錢卻比以前台版港版來得廉宜,要買也方便,所以再沒有以往要急於掃平書的衝動;加上未讀的藏書數持續高企,以致居住空間日少,自然知所顧忌,焦點由看書變成看人似乎順理成章吧。

對了,想想看,香港有甚麼大型活動可以讓數以十萬的觀眾(每日平均計)在一個有空調的場館裏共同參與,相對自由地走動?有甚麼活動本身富有文化氣息,入場成本低廉之餘,更可以近距離接觸明星名人?有甚麼文化活動無年齡限制,不須觀眾有專門的鑑賞力,只要不是文盲(何況香港的識字率位居全球前列),就能樂在其中?又有甚麼活動反映社會、文化發展趨勢,容你從容看盡眾生喜好品味?答案只得一個。

呵呵,愈扯愈遠了,說回書展淘寶事吧。因為自知會重遊會展,首天便一心和三位同事信步而行,東瞧瞧,西望望,看看名人拍個照。(先說了,我兩次遊會展倒是碰到一些名人,情況允許的話會為他們照像,數目雖然不多,有興趣可以到我新開的 Flickr 相簿處八卦。)後來去了五號展館(歷來第一次,可見我的確有漫遊之意),在「國際村」中最具規模和格局的法國領事館攤位前,看遠道來的漫畫家 Lewis Trondheim 為買了《Mister O》的書迷畫畫簽名。

首日本來不想買書,不過在城邦處拿起一本《圖解日本史》,覺得深入淺出,形式拿捏得當,頗像筆記、精讀,又不乏趣聞、異說,很適合日本歷史盲或想溫故自新的人閱讀。雖然只打八折,還是掏錢買了。(不過晚上一位友人卻指該書程度低,且馬上塞給我一套依藤熹家著作集。就書封面而言確有童書感覺,但如劉黎兒所言,書其實是為日本成人了解本國歷史撰寫的,未可小覷。若可化繁為簡如宮布利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或 A.J.P. Taylor 的著述,豈非難能可貴?)寫得到底如何,讀畢再說。

其實今趟兩遊書展,我花費最多的地方,除了書,就是影碟,這實在始料不及。事緣首日行至鐳射(Panorama)攤位,赫然發現大量小津安二郎的名作標價不足廿塊,這可是我曾在〈雜記 III〉提及希望出現的情況!我再無猶豫,大手購入小津的「喜八三部曲」默片、《戶田家兄妹》、《父親在世時》等共十片,外加山田洋次、前田陽一、篠田正浩各一套,亦買下徐速同名作改編的國泰電影《星星月亮太陽》上、下集,滿載而歸。

書方面,我還買了幾本,例如花千樹出版社例必特價的舒巷城小說《太陽下山了》,遠景大幅降價、傅雷所譯的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名作《約翰‧克里斯朵夫》,以及牛津貴價書、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完整版(十二位八十年代受訪者如阿城、田壯壯、甘陽等,慚愧地我只認得一半,還好,這樣才值得花錢多認識認識),還有訂《明報月刊》得來的兩本贈書。最高興的,莫過於在十元特價區掏到喬志高的《又見「大亨」》和一本給妹妹的工具書《德國哲學的發展》(高宣揚)。

嗯,今年收獲還好,這些戰利品夠讓我慢慢消化到下年書展了。如果你因事錯過了?不要緊,書哪裏都有,至於名人嘛,我也給閣下找來了。2006年的書展的焦點嘉賓不出決定回港定居的倪匡、以及在劍橋重拾書包的查良鏞兩位老者,現下有錄像讓你重溫他們的風範。至於前年的,誰還會記得?

Saturday, June 10,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6月

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我所知道關於她的二三事, 1966) ‧Jean-Luc Godard
[7] ─

La Chinoise (中國女人, 1967) ‧Jean-Luc Godard
[6] ─

The Poseidon Adventure (海神號遇險記, 1972) ‧Ronald Neame
[6] ─

Monday, May 29,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5月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D.W. Griffith
[7] ─

Enoken no Ganbari Senjutsu (榎健之整蠱戰術, 1939) ‧中川信夫
[7] ─ 雖然暱稱「榎健」的日本喜劇演員榎本健一的最佳拍擋,應該是導演山本嘉次郎,但這部由中川信夫執導的作品,並沒有令人失望。

Tokaido Yotsuya kaidan (東海道四谷怪談, 1959) ‧中川信夫
[7] ─

Kaidan (怪談, 1964) ‧小林正樹
[7] ─

Yotsuya kaidan (四谷怪談, 1966) ‧豐田四郎
[5] ─

Kes (1969) ‧Ken Loach
[8] ─ 導演堅盧治的傑作,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票選的二十世紀最佳英國電影第七名。故事主角是一名來自英國中北部約克郡低下層的瘦弱少年,在家在校皆受欺侮,形象低落,反而馴養一隻野生紅隼(kestrel)令他重拾自尊……諸角演出無瑕,拍來更是寫實,觀後難免戚戚。

Walking and Talking (良緣知己, 1996) ‧Nicole Holofcener
[6] ─

Almost Famous (不日成名, 2000) ‧Cameron Crowe
[7] ─

Sunday, April 23,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4月

《花都舞影》劇本薄弱,但不損歌舞的可觀性

Francesco, giullare di Dio (1950) ‧Roberto Rossellini
[7] ─ 電影由一連串關於聖方濟(St. Francis)及其弟子的軼事、趣聞片段組成,雖然和天主教信仰有關,但全片宗教氣息不強,拍得清新怡人,兼富趣味人情味,可以普通人物傳記片看待。導演羅塞里尼依舊選用大量非職業演員,甚至有真正的修士,用人得宜,焉能不讚?

An American in Paris (花都舞影, 1951) ‧Vincente Minnelli
[8] ─ 一個美國畫家泡妞的故事,但敘述角度早現問題,劇本之後更越見薄弱。但這齣經典的歌舞劇電影,有三個可作彌補的賣點:美國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著名樂曲、主角真基利(Gene Kelly)施展的雄健舞姿,以及導演明尼利義無反顧地締造的花俏場景和調度。一場極致的視聽盛宴。

Viaggio in Italia (義大利之旅, 1954) ‧Roberto Rossellini
[6] ─ 又名《The Strangers》,描寫一對英國夫婦,在意大利拿不勒斯古城相持的日子。1955年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的十大電影第一位,被不少影評人目為傑作(masterpiece),亦收到安東尼奧尼(《迷情》)、高達(《Le Mépris》)、褒曼(《Beroringen》)的各式回應,甚有影響力。但現在看來,此作在運鏡、剪接、聲音運用、演員演出方面頗見粗陋處,名大於實,個人不大滿意。

胭脂虎 (1955) ‧秦劍
[6] ─ 光藝公司的開山粵語片,由秦劍編導,紅線女飾演一個欲替亡母報仇,投身秦樓的奇女子。片中不乏當年粵語片的老套(比如老母被鄉紳迫死、推大石出血漿等),但拍來穩紮穩打,故事發展後來觸及情欲、倫常等主題,更添趣味。紅線女演性格大變後的「胭脂虎」,相當搶鏡,兩次載歌載舞亦見精采。

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彼德斯拉笑面看人生, 2004) ‧Stephen Hopkins
[6] ─ 由 Roger Lewis 撰寫的英國喜劇演員 Peter Sellers 的同名傳記改編。電影和書一樣,由Sellers 步進影壇開始,大肆描述他在鏡頭後的狂暴放縱。本片不乏出格處理,蘇菲亞羅蘭、寇比力克、Blake Edwards 亦一個個魚貫登場。Geoffrey Rush 的表演交足功課,即使稍欠浮滑,亦屬非戰之罪。

Maria Full of Grace (萬福瑪麗亞, 2004) ‧Joshua Marston
[7] ─ 導演首部作品,描寫一位哥倫比亞少女失去工作,偷運毒品到美國的經過。西班牙語片,注重細節描寫,真實節制,卻牽動人心。看時想起《Boys Don't Cry》(1999),風格類同,演員一樣傑出;後來知道掌鏡者同為 Jim Denault,但本片的火候明顯更佳。

Lackawanna Blues (藍調人生, 2005) ‧George C. Wolfe
[5] ─ 改編自 Ruben Santiago-Hudson 的自傳獨角劇,講述主人翁在他敬愛的 Nanny 庇佑下,於紐約州拉克萬納市的黑人社區成長。全片以 MTV 風格拍攝,穿插各色人物,配以大量黑人藍調、R&B 樂曲,僅達到悅目之效。唯主角 S. Epatha Merkerson 的優異表現還是值得一提。

My Dad Is 100 Years Old (我父親羅塞里尼, 2005) ‧Guy Maddin
[6] ─ Isabella Rossellini 親撰劇本,以追憶其父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短片,在代表其父的大肚腩之外,Isabella Rossellini 分飾了希治閣、費里尼、差利、以及其母親英格烈‧褒曼等,並由《The Saddest Music in the World》導演執導。片中有抒懷、獨白、電影形式爭論的段落,充滿感情,亦不失幽默。

Warm Springs (溫泉療養院, 2005) ‧Joseph Sargent
[6] ─ 關於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患上小兒麻痺症後,利用喬治亞州西部的溫泉治病,以及成立 Georgia Warm Springs Foundation 的經過。這 HBO 電視電影去除深度心理描寫,基調正面勵志,容易消化;羅斯福和夫人 Eleanor 分別由 Kenneth Branagh 與 Cynthia Nixon 演繹,形神俱備。

Friday, April 21, 2006

叫 Francis 和 Anka 的長青樹

〈Where The Boys Are〉是 Connie Francis 的名曲

樂仕的 Wolfman Jack Entertainment 近年不斷籌辦懷舊金曲演唱會,今年更請來老牌歌手 Connie Francis 與 Paul Anka,慶祝母親節。兩位歌手年紀一把,並未言休,依然繼續演唱、出碟;香港樂評人周凡夫前日就在《信報》有一篇紹介文章,容我節錄節錄,讓大家多瞭解兩棵樂壇長青樹的成功之道:

Francis 較 Anka 年長兩三年,兩人都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年僅十五六歲便嶄露頭角,開始走紅樂壇,兩人的歌唱生涯能夠持續超過半個世紀,筆者認為兩人都能掌握到自己的所長,將之發揮,能隨着大勢不斷轉型,為自己增值所致。Anka 出道時走的是偶像派歌手路線,卻有創作和組織力的天分,自我進修,轉為以實力取勝的實力派歌手,還成為創作歌手和唱片製作人。他為不少歌唱藝人所寫歌曲同樣經常成為暢銷金曲,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便是由法蘭仙納杜拉唱紅,繼由不少歌手翻唱同樣大受歡迎的《My Way》;他還為電視節目、廣告及電影寫配樂,他為《碧血長天》(The Longest Day)所寫的主題曲便曾獲奧斯卡獎提名。

在參加完才藝表演後才由原名 Concetta Franconero 更易的 Connie Francis ,有特別出色的銀鈴般清脆嗓音外,天分不在於創作,而在於對不同歌曲的風格掌握和超乎常人的語言天分,從早期的流行音樂、鄉村民謠、搖擺音樂到傳統爵士樂、夏威夷傳統音樂,她都唱得很地道。後來她更以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德文甚至日文灌錄出版專輯唱片,從美國打進海外不同市場,意大利民歌、猶太音樂、愛爾蘭歌謠、西班牙民謠、日本歌曲,樣樣精通。然而,在1974年正值事業攀上高峰之時,她卻不幸遭歹徒強暴,婚姻亦以失敗告終,連串打擊雖然令她一度退出舞台,但她很快便能面對挫折,1976年再推出新唱片,1981年重登舞台,其後並出版了以其成名歌曲為名的自傳《Who's Sorry Now》,重大的打擊變為強大的增值力量。

Anka 和 Francis 雖然和其他流行歌手一樣,要活躍於燈紅酒綠的聲色場所,但未有罹患生活惡習,過着健康生活,「歌唱樂器」保持着最佳狀態,這就更是兩人得以歌聲不老的重要原因。此外,兩人都理財有方,Anka 長袖善舞,還未到二十歲便擁有過千萬財富,現在更是家財過億,出入貼身保鑣隨行,投資物業遍及全球。據聞,在香港淺水灣等多處地方亦有他名下的物業。現今兩人都過着生活優游的歲月,Anka 和名模 Anne De Zogheb 結髮近四十年,育有五位全以A字開頭為名的女兒,很明顯,這六位「A」級女性也成為他保持長青活力的來源!

兩者的歌都聽過,至喜歡 Francis 的〈Stupid Cupid〉、〈Lipstick on Your Collar〉、〈Frankie〉等等,但個人偏好 Neil Sedaka 多於 Anka。早前某大連鎖碟就寄來宣傳這次音樂會的電郵,說提供九折的訂票優惠,但票價最平亦要480港元,敝人當然負擔不來──還是拿出家中唯一的 Francis 精選碟,自娛算了。

Sunday, April 16, 2006

〈雜記〉復活

以前說過停發〈雜記〉,是想避免為充數而「徒增壓力」,所以自〈雜記 X〉後,就沒有再提筆。本來希望「換個形式,多發些短帖,提高更新率」。可是至現在除了〈淘寶記〉外,我沒有換過甚麼形式,多發短文之想亦從未兌現!見本狗窩日漸蒙塵,訪客寥落,做窩主的於心何忍?

正值耶教復活佳節,我決定重發〈雜記〉,這樣一來,就如為狗窩注射一劑強心針!成份會一如以往,隨意多元,聽任自然,絕無PAAG此等毒物於內。另外,我會加強餐單營養,以短評感想豐富每月觀影名單,並稱之為「影劇月評」。希望濯濯牛山,自此生機再現!謹此宣告各位,順祝大家復活節愉快。

Thursday, April 06, 2006

淘寶記:耶誕新春搜購潮(中)

新書層層疊

真是的,現在再寫這些已經過期的「淘寶記」,實在教人面紅。不過,誰叫我已經在一月寫了「耶誕新春搜購潮」的上篇呢?原來已經相隔兩個多月了,現在唯有速速送上中篇和下篇,稍稍為我的狗窩掃掃塵垢吧。

這篇應該要談書,雖然我已經不大記得哪些書是春假以前買入的,幸虧當時盤算要寫「淘寶記」,已經為它們拍下「全家福」,可以按圖索驥。縱然書都已經買入一段日子,但只讀了極少。無他,因為尚在消化其他書,例如林森池的《證券分析實踐》、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幸福之路》、Frank Norris 的《McTeague》等等。

第一本是 Genevieve Antoine Dariaux 的《優雅》(A Guide to Elegance),副題是「For Every Woman Who Wants to Be Well and Properly Dressed on All Occasions」,是2005年出的新譯本,從外觀到內頁,都盡量希望做到簡體字書少有的雅緻。翻過數十頁後,覺得這本成於1960年代的書,仍然有參考價值。(我不是女性,但敝妹同意,有 Amazon.com 的女讀者亦同意。)真正的優雅永不過時。除了,法國女士的穿戴品味應屬權威吧?

和《優雅》一起在網上訂購的,還有佐藤忠男的《中國電影百年》、田曉菲編釋的《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Alain de Botton 的《愛情筆記》(台版譯為《我談的那場戀愛》,要大陸版,因為實在便宜多了)。但一拆開《中國電影百年》的封套,有些失望,對比書價,無論排版、美術都相當平庸,份量亦嫌不足。希望其中沒有甚麼刪節,亦盼望佐藤的見解讓我覺得值回書價。

薩福(Sappho,中文版《大英百科全書》用莎孚),公認最偉大的古希臘女詩人,柏拉圖稱她為「第十位繆斯(Muse)」。翻譯家楊憲益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她的詩歌真摯感人﹐語言自然樸素﹐用當地口語。她又善用各種詩歌體裁。」負責編釋的哈佛博士田曉菲來頭亦大,幼時寫詩已得神童之譽。

至於 Alain de Botton,是另一位近年聲譽鵲起的英倫作家,我讀過他的另一名作《哲學的慰藉》一章多,不覺得出色,這本《愛情筆記》據云與其切身經驗有關,因此買來。揭開翻翻,倒有些像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不過肯定易讀得多。

其他新買的書包括妹尾河童的風味獨特作《窺視日本》、法國小說家 Pierre Loti 的《冰島漁夫‧菊子夫人》(Iceland Fisherman‧Madame Chrysanthème)、才女 Marguerite Duras 的《情人》(L'Amant)、俄國劇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短篇小說選集。

我還買了大陸版的《萬歷十五年》,希望有時間多讀一遍,重溫高中時讀書的況味。

Monday, April 03,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3月

看過《春風吹又生》後觀賞《橄欖樹下的情人》會更過癮

Vormittagsspuk (早餐前的鬼, 1928) ‧Hans Richter
[7] ─

狼山喋血記 (1936) ‧費穆
[5] ─

The Last Waltz (最後華爾茲, 1978) ‧Martin Scorsese
[8] ─ 經典搖滾音樂紀錄片,由著名樂隊 The Band 1976年的告別演出、以及樂隊成員的訪問(由導演馬田‧史高西斯親訪)的片段相間組成,既是時代的記載,亦是光影技藝的優秀體現。喜歡搖滾樂的,想必會在 The Band 、Bob Dylan、Neil Young、Joni Mitchell、Van Morrison、Emmylou Harris 等傳奇的演出中找到非凡興味。

Zire darakhatan zeyton (橄欖樹下的情人, 1994) ‧Abbas Kiarostami
[6] ─ 電影描寫主角(代表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拍攝《春風吹又生》(And Life Goes On, 1991)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而影片外的男角又對女演員死纏不休。雖然頗受影評界稱道,但在所謂的「高卡三部曲中(Koker Trilogy)」中(非官方名稱,純因三作一部接一部地有所關聯,並於遠離德黑蘭的鄉村地區 Koker 拍成),個人認為最欠感染力,是最遜色的一部。縱管片末那個變了《春風吹又生》結尾的本而加厲的長鏡頭,叫人難忘。

Beavis and Butt-Head Do America (黐孖B, 1996) ‧Mike Judge & Yvette Kaplan
[5] ─ 在 MTV 頻道上成名的一對主角──無所事事、滿腦色情的 Beavis and Butt-Head,因為家中的電視機被偷,被迫外出,豈料在誤打誤撞之下,得到(當年)總統克林頓表揚,成為名譽特工!這卡通片有大量低俗、粗鄙的對話,相當無厘頭,但可作調劑之用。其中 Beavis 慷慨陳詞,渴望交媾的一段,最為惹笑。

Welcome to Sarajevo (殺啦!熱窩上的蟻民, 1997) ‧Michael Winterbottom
[6] ─

Tuesday, March 07, 2006

78th Oscar

Charlize Theron in Christian Dior (http://www.oscar.com/

Like Manohla Dargis of the New York Times said, "the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will honor films most viewers have not seen and may never get around to watching." As usual, I have only seen one movie: "Munch". But who cares? We have our fun watching and hear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pectacular show every year, from discussing the dress of Charlize Theron, finding the presence of great screen symbols like Al Pacino, to nagg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mcee. And I have mine too: by predicting the results!

Best Film - Crash (not Brokeback Mountain, anticlimax)
Director - Ang Lee (get it right, Lee is a good director)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Philip Seymour Hoffman (righ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Reese Witherspoon (easy)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George Clooney (correct agai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Rachel Weisz (my choice is Catherine Keener)
Foreign Language Film - Tsotsi (film from South Africa, not German Sophie Scholl)
Original Screenplay - Crash (but it also gets the Best Film...who knows)
Adapted Screenplay - Brokeback Mountain (yes)
Animated Feature Film - 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 (yes)

The final result is 7/10, better than the past years! I think it is time for me to finish watching some of these works...I may start with Brokeback Mountain and Crash.

Monday, March 06, 2006

第卅屆電影節,我選甚麼東東?

老實說,上星期四不是為了找那尚未出版的一、二月號《萬象》,剛巧看到節目手冊,我不會知道第三十屆國際電影節又到了,畢竟以往我都是在較後時間上網購票的。(可惜仍未買到《萬象》,根據報載,時候應該差不多。)感覺上,今年選播的電影,份量似乎無法與過去兩屆相比(如回顧的專題導演中川信夫,怎能與往屆的清水宏、木下惠介比肩?),一晚下來,想訂的票不多。

因為阮囊羞澀,買電影節的票,我必以經典,而且是難有(或尚未有)影碟發行的影片為標準。例如龍剛版的《英雄本色》(1967),既然已經有VCD,我就得以省下三十塊錢。(這個作風可算為害不淺,例如敝妹原想訂李玉導演的《紅顏》[2005],我一說「會出影碟喎」,她立時便打退堂鼓。)

雖然如此,有兩齣中川信夫我是必訂無疑的。第一套是《東海道四谷怪談》(1959),此作是公認的怪談片傑作,入選日本權威影評雜誌《電影旬報》選舉的百大最佳影片,聲譽極隆。而中川早期的喜劇《榎健之整蠱戰術》(1939)亦屬經典,即使在日本國內亦不易得見,編劇是長期與黑澤明合作的小國英雄。除此以外,《鬼貓凶宅》(1958)、《地獄》(1960)、《怪異談:不死的小平次》(1982)都是我的次選;如果有意外之財,再買票可也。(那我真要多加留意地上遺銀!)

舊粵語片方面,由於部分作品在市面已有影碟,我只訂由秦劍掛帥的光藝開山作──《胭脂虎》(1955)。選定三套後,原想就此罷手,不過 Isabella Rossellini 獻給其父,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My Dad is 100 Years Old》(2005),似乎甚有觀賞價值,而且這類短片不易從慣常途徑觀摩得到,加上又搭了一部《Voyage to Italy》(1953),最後亦決定多付五十餘塊錢,共「買飛」四張。如果有幸取得免費的 HBO Threatre Pass,當然更完美了。

Monday, February 27, 2006

What religion do you fit in with?

You fit in with:
Spiritualism


Your ideals are mostly spiritual, but in an individualistic way. While spirit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your life, organized religion itself may not be for you. It is best for you to seek these things on your own terms.

40% spiritual.
80% reason-oriented.

Close to Humanist

Take this quiz at QuizGalaxy.com

Saturday, February 25,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2月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1940, Ernst Lubitsch) - 8/10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Elia Kazan) - 9/10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Billy Wilder) - 7/10
Deliverance (1972, John Boorman) - 8/10
Year of the Dragon (1985, Michael Cimino) - 5/10
One Day in September (1999, Kevin Macdonald) - 7/10
Munich (2005, Steven Spielberg) - 6/10

Tuesday, January 31, 2006

影劇月評──2006年1月

King Kong (1933, Merian C. Cooper & Ernest B. Schoedsack) - 8/10
再見阿郎 (1970, 白景瑞) - 6/10
Sleeper (1973, Woody Allen) - 6/10
北京雜種 (1993, 張元) - 4/10
The Boxer (1997, Jim Sheridan) - 7/10
A Beautiful Mind (2001, Ron Howard) - 6/10
藍宇 (2001, 關錦鵬) - 6/10

Sunday, January 29, 2006

淘寶記:耶誕新春搜購潮(上)

用「搜購潮」來形容敝人近兩個月來分批採買唱片、影碟、書籍的行為,自問恰當不過。眾所周知,甫踏進十一月,西方的購物旺季便由感恩節、耶誕,一直延至新年開始。香港既常以國際金融都會自許,豈有落後之理?各式商場店舖一早就佈置妥當,配合連串冬季、新春特賣,務求要人大破慳囊,大花特花。

在此內外交攻時期,敝人亦按捺不住,先後十多次以信用卡買下大量心頭好。趁假期時間,不妨將戰利品羅列出來,予看官參詳之餘,亦提醒自己已有過度消費跡象,未來必須忍忍啦。(要忍手可真不容易,對我而言,似乎眼不見為淨,不接近書局、唱片店最佳。此法剛試過,奏效。)

不如先講在十二月初於某專門店購入的11只電影 VCD。因為家中尚囤積大量未看的影碟,半年來我已盡量不買新貨;只是當日心血來潮,看到欲買多時的 VCD,唯有自覺將碟拿去收銀處。而這些一只不過廿元的影碟,部份乃舊時長屬高價的作品,例如杜魯福的《柔膚》。坊間似乎會將大部分舊 VCD 定價於20元左右,耐心者便可買平價貨。

其他作品包括名家 Billy Wilder 的《Love in the Afternoon》、William Wyler 的《The Children's Hour》、John Huston 的《The Misfits》、Sidney Lumet 的《Network》、高安兄弟的《Barton Fink》、兩隻活地阿倫(《Sleeper》和《Zelig》),以及《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與《Runaway Train》。美國片當道,是次搜購只得《Eureka》這位日本代表。

Enjoy life in Year of the Dog

Don't work like a dog!

Monday, January 16, 2006

買《信報》

近日關於《信報》洽商賣盤的消息,已經得到證實,買家好像還包括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一旦成事,會對本地媒體生態影響深遠,受人關注亦理所當然。

記得我初進大學時,不時已到圖書館翻閱《信報》,後來囑咐老爸每早帶回家來,不知不覺數年了。《信報》全名為《信報財經新聞》,顧名思義,財經內容約佔上一半,字多圖少,排版傳統,不在話下;更沒有娛樂新聞(幾月前才多了半張足球版),在本地芸芸報章之中,實屬沉悶之選。難怪在早上的地鐡車廂裏面,手執《信報》者極少,即使有一二讀者,亦多屬不惑中年。

肯定的是,讀《信報》者根本不為娛樂趣聞(要的話另看《蘋果日報》、《壹本便利》即可),而是其嚴肅認真、兼具深度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悶。而《信報》可謂滿足了心態「老餅」的我,觀其專欄、評論、乃至來稿的水平,當屬全港數一數二,比如由創辦人林山木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老曹(曹仁超)以廣府語行文的「投資者日記」、以至該報社評等,不時更有名家學者投稿,如陳明銶、劉紹銘,陣容極為鼎盛。

現時我每日平均花在《信報》的時間最多,約一小時左右,由評論、財經到副刊版都會細讀。不過,近月其水準的確予人每況愈下之感,比如曾多次在頭版出現的錯別字。同時間因為一名資深政治記者的離開,以前每星期一篇的范中流政論亦不復見,政治新聞的編採遜色了,筆名余錦賢的專欄更完全走樣。

但平心而論,《信報》仍屬本地最佳報章之一,亦是唯一不由財團操控的報紙傳媒,雖然有所褪色,但其獨立中肯的言論,依然值得肯定。作為多年讀者,得知林山木夫婦可能賣掉《信報》,自然感到可惜。不過,其保守的辦報模式,以及曲高和寡的報格,的確難以凝聚更多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信報》繼續經營,相信會越見困難。如果因為抱殘守缺,要左支右絀,毀掉辛苦建立的招牌,不如趁早找戶好人家更好。

即或你是柏拉圖口中的「哲王」(philosopher king),人終究會累、會病、會老去。如何傳留一個制度、一個傳統,才是存續人類文明的大學問。哎,現下唯有繼續觀看事態發展,還有,繼續買《信報》。

Sunday, January 15, 2006

談「煲劇」

熟識本窩的看官可能會奇怪,為何到現時為止,仍未見那張每月例必更新數次的觀影名單?(對,這的確是提升本窩更新率的不二發門。)這當然和敝人少看電影有關,不看電影,就沒法編制觀影名單了。希望再多過半月會有改善。

何解是月會如斯緩慢?其實也不單今個月,近月的情況也相若。原因除了俗務,不瞞各位,是迄今我尚不時在「煲劇」。「煲劇」即是看電視劇,一如「煲電話粥」,後者是長期提着話筒,蒸發口水;前者自然是將眼光對準螢幕,一集不漏的集中消化(或消費)全套電視劇集。故選看電視劇,電影唯有不放。

《醫道》或《本草藥王》皆無所謂,純粹扭開電視,為的是增添一屋人氣,或者僅是習慣以之佐餐,對劇情不甚了了者,當然不能算在「煲劇」。「煲劇」有猛火、慢火之分:文火每日燉一句鐘,淺嘗即止;大火即多集、十多集直落,至疲方休。「煲劇」不一定要順序,可中段加入,但須連貫。近年來影碟普及,少了廣告打擾,觀眾「煲劇」時當可更集中投入。

敝人素來不大喜歡追看電視劇,皆因時間花費太鉅,編導水平亦劣,為填塞時間,劇情往往拖沓。(近年情況尤甚,雖則仍有部分外國劇集及本地舊戲不在此列。)最近期敝人較完整地觀賞過的,就只有韓劇《大長今》,以及上年 TVB 所謂的重頭劇《酒店風雲》。

《大長今》雖然婆媽、節奏慢,但內裏宮廷之爭及有關烹調煮食的描繪,可觀性極強;《酒店風雲》則只會堆砌衝突,不過既然「羲哥」令我笑得開懷,可視之為娛樂喜劇。下次續談在「煲」的兩套日劇。

Monday, January 09, 2006

支票隨想

收款人為特區政府的支票樣式

上月收到銀行寄來的支票簿。多了帳戶名稱,以後不必排隊要銀行替我的票子加簽,省事多了。(最笨的是,我還以為要為一本有戶名的支票簿另開一個帳戶呢。)

銀行是不是順着號碼印發新支票的?新支票號碼(cheque number)由568xxx開始,比我舊的足足大了二十萬(336xxx)。

簽發支票時有些地方要留意,例如不要塗改(否則又要加簽)、盡量勿留空間於填寫金額的前方、清楚表明金額末尾(如加上正字、斜劃之類),避免給人修改。

人的筆跡固然各異,發支票的式樣也不一樣。我喜歡在大寫橫線上填上中國繁體數字,再簽英文名。開始偶然會執筆忘字,或要改開一張,多練寫就習慣了。

不知道給人開一張可兌現的「壹億貳仟叁佰肆拾伍萬陸仟柒佰捌拾玖圓整」的支票,感覺會如何?

Saturday, January 07, 2006

How do others see you?

1a 2a 3d 4c 5b 6b 7c 8e 9a 10e

41 to 50 points: Others see you as fresh, lively, charming, amusing, and always interesting; someone who's constantly in the center of attention, but sufficiently well-balanced not to let it go to their head. They also see you as kind, considerate, and understanding; someone who'll always cheer them up and help them out.

Another personality test from Internet. Some people said this test is from Dr. Phil (Phillip McGraw, televsion celebrity); and quite a number of them think it is accurate though I don't feel the same at all. But the point is about how "others see you", what you think is not important. 10 questions al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