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05, 2008

金融海嘯前事回顧(五):信心崩潰仍待時間重建

雷曼行政總裁 Richard Fuld 曾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質疑,為甚麼公司「唯一不被當局所拯救」。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其後形容,當時沒有其他選擇,「如果有其他選擇,就不會不救雷曼」。雖然雷曼破產可以說是咎由自取的,但該行破產對全球金融系統所帶來的衝擊委實難以想像。

雷曼破產後,美國保險巨擘 AIG(美國國際集團)的處境非常危險,集團已被調低信用評級,意味著它很可能要被其他交易對手追收逾百億美元的抵押品,融資將更為困難,而集團更是市場主要的衍生工具對手,擔保大量合約,而雷曼倒閉將令 AIG 這個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主要發行商面對鉅額損失。

CDS 是九十年代出現的衍生工具,相等於信用保險,可作對沖之用。簡單而言,購買某間企業債券後的債主(買方),如擔心該企業倒閉,可以向 CDS 發行商(賣方)訂立合約,向後者繳交保險費,一旦企業破產便可獲賠償,而 CDS 差價(Spread,相等於 CDS 價格)越低,即代表企業信貸風險越低。

在大量金融機構自去年相繼出現違約以至倒閉後,AIG 在 CDS 業務已錄近250億美元虧損,就在雷曼宣布破產當日,AIG 的信貸違約掉期由上周末不足900點子急升至1722點子,市場的恐懼已令集團逼近破產,終於美國政府再次出手,在9月17日以近850億美元取得其近八成股權,接管公司。

整個市場已陷入混亂,雷曼的投資者以至債權人正在點算損失,以雷曼作經紀的基金資產被凍結,投資者爭相從所有被認為有風險的金融機構中撤回資金,券商資產流失,另有大量金融機構被對手追收保證金,被迫在市場拋售資產,股市暴挫。

銀行大幅收緊同業市場拆借,17日當天,美元隔夜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急飆超過300點子,創史上最大升幅,美國國庫債券成為資金避難所,連問題不大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亦受牽連,CDS 息差暴升,令兩者數日後申請轉為傳統商業銀行控股公司,純投行的傳統在大蕭條後另一場海嘯中終結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一向穩健無比的美國歷史最長的貨幣市場基金 Reserve Primary 跌破1美元的基準價格,這是14年來首次,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投資於企業的商業票據,為後者提供短期資金,結果令市場流動性再收縮,未幾,美國最大型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Washington Mutual)亦告倒閉。

Peter Boone 與 Simon Johnson 在網誌〈Baseline Scenario〉形容,9月底全球的信貸市場已被擔心再有金融機構倒下的恐懼所麻痺,在這極端缺乏信心的階段,自我實現的崩潰(self-fulfilling collapse)主導整個市場。危機只有兩條出路:一,待市場自行完成減債(deleveraging),二,大型機構為企業提供背書,令債權人安心。

自行調整過程痛苦漫長,各國決定介入,美國先拋出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卻未獲國會通過,亦被市場質疑成效。10月8日,多國央行聯手減息,但未解決銀行互不信任的問題,但英國9日提出注資以至變相國有化財困銀行的做法,令有風險的金融機構獲得巨大的資產負債表支持,被視為結束危機的關鍵做法。

英國方案公布後,股市大幅反彈,13日,歐盟各國決定仿效,甚至為銀行同業拆借提供擔保,14日美國亦跟隨推出新注資方案,並為存款及新的高級債券作保障。及後,信貸市場狀況開始紓緩,LIBOR 終見下跌,國庫債券息率回升,不過如〈Baseline Scenario〉形容,離歷史正常水平尚遠,料市場信心仍要待時間重建。